• 黑龍江:如何管“好田”打“好糧”?看“查哈陽樣本”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6-16





      “三分種、七分管”。眼下,在北大荒集團查哈陽農場廣袤的黑土地上綠意盎然,各種作物長勢喜人,夏管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近年來,查哈陽農場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向科技要生產力,持續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引領和技術創新應用力度,只有管“好田”,堅持高標準,才能多打糧、打“好糧”。


      水稻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


      “取經+送教”,定下”雙三千”目標


      嗡嗡嗡,隨著種植戶董斌遙控器的操作,一臺無人機騰空而起,在水稻田間來回穿梭,開展植保飛防作業。查哈陽農場金光管理區種植戶董斌說:“以前最頭疼的事就是給水稻噴藥和施肥,人工作業費時又費力,現在好了,我就拿著遙控器,無人機就把活兒全干了。”


      植保無人機、智能灌溉、無膜淺埋滴灌……今年這里的夏管工作科技元素滿滿。近年來,查哈陽農場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思考如何讓水田和旱田在農業生產中實現節本和增產雙向提升。


      查哈陽農場黨委在今年召開的水田旱田重點工作會議上,創新提出了“雙三千”戰略目標,即:從今年起,利用3年時間,實現全場80%的耕地,水田公頃節本3000元,旱田公頃增產3000斤。實現這一目標后,可使農場年增產糧食4000萬斤,年增收1.8億元。通過建設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


      去年,查哈陽農場黨委實施“走出去”戰略,喊出“旱田學九三、水田學三江,全面提升查哈陽”的口號,將兄弟單位先進的科技設施、種植技術、管理經驗借鑒應用到轄區土地上。


      “我們這兩年先后派出16名年輕干部到旱田、水田農業領航的九三、北安、建三江分公司掛職鍛煉、求學問教,為農場實現‘雙三千’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查哈陽農場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國義說。


      從建三江分公司掛職鍛煉歸來的萬發管理區副主任陳博很有感觸:“農場水田平均公頃產量10噸,在黑龍江省和墾區都屬于高產,比同屬第三積溫帶的建三江地區平均公頃產量高1.5噸左右,但公頃效益卻與建三江相差甚遠。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就在于農場水田每公頃生產成本要比建三江多了近3000元,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只能從節本上下功夫。”


      水田如果在短期內不出現新的水稻高產品種,想要提高單產的難度較大,而旱田在提高單產上可謂潛力無限。去年,農場深入落實“穩糧擴豆、主攻單產、科技引領、標準提升”的工作要求,通過強落實、強科技、強標準、強創新的“四強理念”,實現大豆和玉米的平均畝產雙超歷史,分別達到166.5公斤和725公斤,高產攻關田分別達到269.5公斤和1060公斤,實現了玉米攻關圓夢“噸糧田”。


      今年,農場持續擴大大豆、玉米大壟種植面積,新增旱田大壟種植面積15萬畝,且由農墾科學院農業科技專家查哈陽農場工作站全程提供科技支撐,科技人員走進田間地頭,攜手打造集試驗、示范、推廣為一體的功能型示范基地,以科技之力助推糧食單產總產再創新高。


      “聯合+高插”,節本增效有妙招


      為順利實現“雙三千”戰略目標,農場黨委大力實施農業全面提升行動,并精煉總結出兩個“十四字”方針,即:水田提升行動的“擴格移棚上高插、聯合統營數字化”,旱田提升行動的“滴灌良種治堿地、規模標準大農機”。


      “去年,農場通過推行水田規模化格田改造、高速插秧機應用、創辦水田聯合體等措施,不僅有效增加了水稻種植面積,還實現了公頃節本超3000元的目標。”農場副總經理李揚子介紹說。


      在農場今年舉辦的水田插秧勞動競賽活動現場,可謂是科技與智慧的“秀場”,一臺臺高速插秧機錯落有序地在水田里穿梭,來自金光管理區的參賽選手王淑云在其中一臺插秧機上換秧盤,一株株嫩綠的秧苗被整齊地植入田里,橫平豎直、隨風搖曳,展現勃勃生機,描繪出一幅充滿“科技范兒”的春耕圖。


      “我去年用的也是這臺高速插秧機,插的秧又密又直,后期不用補苗,還能節省人工。今年,我和鄰居組建了聯合體,一起種水田,每畝地能省200元。”王淑云微笑著說。


      像她家這樣的水田聯合體,全場目前已經組建82個。種植戶由原本的零星分散種植變為集中聯合種植,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工和資源浪費的問題,最大程度地實現節本增效目標。


      去年,農場先后投入資金2000萬元,啟動數字農場一期工程建設項目,持續引進科技智慧設備,致力于打造集育秧、運輸、插秧、施肥、夏管、秋收等全環節全領域科技加持的新型水稻種植模式,不斷加快水田智慧化、數字化、規模化提升進程。


      “規模+滴灌”,抗旱增產一手抓


      5月初,查哈陽農場24.54萬畝旱田播種全面告捷,所有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全部播在高產期。


      在今年春播生產中,農場農機服務中心的先進大型農機齊上陣,進行播種、施肥、鎮壓、封閉作業,晝夜不停、環環緊扣、壓茬推進,較去年提前3天完成了旱田播種任務,為作物搶積溫、促增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搶春播能為旱田農業的全面提升開個好頭,但要實現“雙三千”戰略目標中的旱田公頃增產3000斤,重中之重還要從給水和施肥上下功夫。特別是在作物生長后期的最后一遍追肥,大型農機無法進入田間開展作業,極大影響作物整體產量。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困境的有效途徑,就是推廣應用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這項技術不僅可以做到“缺啥補啥、隨缺隨補”,還能有效解決農場十年九春旱的難題,讓農作物始終保持最佳生長狀態。


      5月中旬,玉米大壟高產創建示范區的地塊里,滴灌管帶縱橫交錯、排列有序,一滴滴生命之源從管帶中滴向大地,此時的大地仿佛是一片巨大的樹葉,管帶正將水和養分沿著“葉脈”輸送到葉片的每個角落。


      “通過大壟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能夠實現水肥利用率最大化,預計可使大豆畝產增加約133斤、畝增收333元,使玉米畝產增加約280斤、畝增收310元。”農業發展部職員秦云鵬介紹說。


      今年,查哈陽農場繼續推廣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落實改造面積3萬畝,預計增加旱田作物產量600萬斤。除技術加持,查哈陽農場還在旱田規模經營上做足文章,復制推廣“北安模式”,目前已完成22個規模家庭農場的組建,其中有兩個管理區全田完成規模經營家庭農場建設,全場旱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3.5萬畝。


      如今的查哈陽農場,近百萬畝大地上“科技味兒”十足,實現“雙三千”戰略目標計日奏功,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加快,向著打造墾區西部最大數字農場的定位奮力前行。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