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劉洪貴帶上他的新一批“隊員”趕往亞布力生豬科技小院,再次開啟技術服務與指導的新旅程。
近年來,黑龍江省教育廳持續將農學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派到田間地頭,深入推動“科技小院”人才培養新模式,使他們在完成理論知識學習基礎上,重點研究解決農業農村生產實際問題。2022年,我省高校33個“科技小院”上榜國家支持建設名單。
如今,一個個科技小院破土冒尖,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在師生日復一日的堅守和一代代人的接力中長出收獲與希望,走出了一條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與鄉村振興的新路。
豬舍里“寫論文” 科研方向瞄準企業難題
肥豬耍玩具、仔豬喝熱粥、排隊上爬梯…走進尚志市黑龍江亞布力生豬科技小院,一群群憨態可掬的小豬左顧右盼,或悠閑自得,或打鬧嬉戲。
近日,記者跟隨劉洪貴來到科技小院的陽光大棚豬舍,眼前這座整潔寬敞的智能化“陽光公寓”,便是生豬的日常生活區。令人奇怪的是,百畝大的豬舍內,竟看不見污水,也沒有臭味。如何做到的?
劉洪貴向記者介紹,“我們在生豬發酵床下面鋪上厚墊料,這種由微生物菌劑和秸稈等物質做成的墊料,不僅可以降解、消化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尿,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還可將其變成優質有機肥還田,對黑土地起到修復和質量提升的作用。”
2021年,黑龍江省亞布力林業局青云小鎮驚哲養殖基地“牽線”東北農業大學,掛牌成立黑龍江亞布力生豬科技小院,圍繞當地生豬養殖中的飼養、品種、環境等亟待破解難題開展科技攻關,一場生豬低碳綠色養殖革命就此打響。
彼時,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研究生李欣成為入駐科技小院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導師劉洪貴的帶領下,他開始了與豬的“親密接觸”。
“養豬的工作聽起來簡單,其中的學問大著呢!”通過密切觀察豬群的生活狀態,李欣發現,想要提升豬的健康度,打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是重要基礎。
結合科技養殖理念,李欣幾人在劉洪貴帶領下,創新建立雙層平臺厚墊料養殖系統,為小豬搭建爬梯、設置自動喂料飲水槽、添加通風系統。大大提高了豬的生活空間和質量。看著一個個小豬興奮地在爬梯間歡快跑動,李欣心里美滋滋的。
利用近20個月的時間,劉洪貴帶著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在小院里培養了一批知農、愛農的“新農人”。“導師將課堂搬到了大棚豬舍,將我的科研方向瞄準企業難題,他有任務隨時布置,我有疑惑及時請教。沒想到在豬舍里完成了畢業論文。”李欣說。
2022年底,尚志市黑龍江亞布力生豬科技小院被評為“中國農技協最美科技小院”,成為我省唯一獲獎單位。科技小院建立的綠色循環發展模式,真正實現了養殖零排放、秸稈資源肥田化、產品綠色有機化。生活在舒適大棚里的“幸福豬”也成了當地村民們的“致富寶貝”。
“豬菜同生”種養循環產業鏈
俯身做“新農人” 打通科技助農“最后一米”
2013年5月,尚志市食用菌科技小院迎來了一戶特殊的“居民”——東北林業大學食用菌創新團隊師生。
作為駐扎在小院的第一批學生,張國權導師、同學常年工作在地里,吃住在院里。每到冬季食用菌菌包生產季節,他便到生產車間,與工人們一起拌料、裝袋、滅菌、冷卻、接種、培養;到了春秋種植季節,他又到種植基地,同當地農戶一起澆水、采摘、晾曬,觀察、記錄食用菌生長情況。
如何挑選菌包?如何快速割袋、科學曬菌?每到栽培關鍵環節,不論早晚,食用菌實驗基地周邊的農戶們總愛往“小院”跑,向師生們打聽食用菌種植要點。
有的農戶想學習“小院”的新技術,卻不好意思問。師生們便主動扎進車間、泡在基地,對農戶手把手教,進行現場指導。十年來,他們幾乎踏遍了尚志市的每一個菌廠和種植基地,打通了科技助農的“最后一米”。
團隊帶頭人鄒莉發現,當地種植戶使用的菌種都是從外地購買,品質一般,產量也不穩定。她決定提供“黑厚圓”和“黑元帥”兩個抗雜菌能力強、適應區域廣的品種,無償供菌農栽培。團隊師生還結合當地黑木耳栽培特點,重點開展了菌種生產、人工栽培新模式等應用研究,開發了“黑木耳液體種制種技術”等多項先進技術成果。
亞布力鎮寶山林場的季大嫂用了鄒莉研發的“袋頂出耳”技術,她所在的合作社當年實現增產1800斤,增收5.4萬元,讓她一舉成為亞布力鎮寶山林場黑木耳技術帶頭人。“近些年,科技小院師生的技術支持和跟蹤服務,成了我們合作社的‘金字招牌’。”季大嫂開心地說。
為了讓更多農戶用上好技術,“小院”師生想了很多辦法:挨家挨戶建立“互助栽培群”,“點對點”進行技術跟蹤服務,定期開展培訓……來自“小院”的一項項新技術應用得以落地轉化,一個個振興鄉村的“金點子”讓農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滿足感。
“‘小院’雖小,能夠施展的天地無比廣闊。”鄒莉說,科技小院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一環,在它的賦能下,不僅讓更多俯下身的“新農人”留在龍江,還能幫助當地農民成長為懂技術、會經營的“土秀才”。
在試驗田里扎根 科技花結出產業果
在距離哈市60多公里外的黑龍江大學甜菜栽培實驗田里,一壟壟整齊的甜菜,在陽光照射下,散發著油綠的光亮。實驗田邊,“科技小院”的牌子格外醒目。進進出出的,是一群農民打扮的年輕人。
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黑龍江大學研究員王宇光正帶領學生在地里取樣調查。他俯身扶起片葉子,指著露出泥土的圓錐狀甜菜疙瘩說,“這就是我們常吃的糖原料。”
我省土地資源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甜菜生長條件,其產量在我國制糖中貢獻率高達30%左右。
然而,農民種的甜菜品種多數從國外引進,再加上栽培技術落后,普遍3噸左右的單產,致使龍江甜菜產業裹足不前。
近年來,“小院”師生不斷改進方法,目前采用的紙筒育苗栽培和壟作栽培新技術,與原方法相比,生育期延長一個月,畝產可達6噸及以上。
去年,黑龍江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汪旭,在老師指導下,用無人機多光譜監測技術對甜菜的病蟲害、葉面積、葉綠素等情況進行監測,為企業提供了提高其產量和糖度的精準方案。
依托小院制定的“畝產4噸、含糖率16.5%”方案,依安東方瑞雪糖業企業收益逆勢增長。該公司原料部農藝經理宋曉清說,“感謝‘小院’的技術支持,讓企業有了‘定心丸’。”
在不久前舉辦的田間觀摩會上,農戶們積極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對科技小院的技術服務豎起了大拇指。“這幫小院的學生懂農業、有本事!”聽到這樣的評價,汪旭心中無比充實,“希望更多科研成果能走向田間地頭,讓科技花結出產業果,讓農民更富。”
每天早起抹黑下地,在試驗田里做研究,在田埂邊推廣農技,從白凈小伙兒曬成了黝黑的莊稼漢,“小院”的孩子們卻樂此不疲,他們愿在這里扎下根,續寫屬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