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豆夏管期,中儲糧北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試驗田綠意盎然,一望無際的大豆田正在結莢,龍江種業再次傳來好消息——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大豆品種“黑河43”豐收在望。
種子是國家糧食安全命脈。近年來,省農科院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大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全力打造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策源地”,不斷提升種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一粒粒飽含生機的種子破土而出,豐實了黑土地上的大糧倉,串成產業鏈,蹚出了一條條種業科技創新路。
只有好種子,才能種出好糧食
種了大半輩子地,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水稻種植大戶崔明認準一個理兒:好種子才出好稻米。
這幾年,老崔經過對比,選擇的品種就是品質好、抗倒伏、產量高的“綏粳18”。望著育秧大棚內綠油油的秧苗,老崔說,這兩年種了100多畝,每畝產量達1200斤。
10多年前,老崔所處的積溫帶,缺少水稻主栽品種。省農科院聶守軍研究員經過近30年攻堅,帶領團隊培育出“綏粳18”等70多個水稻品種,破解了“種筑基石”的創新密碼,打破了國外育種技術壟斷。
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聶守軍及團隊用實際行動守護著“中國糧食,中國飯碗”。2017年、2018年,“綏粳18”成為我國單年推廣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據統計,聶守軍團隊所育成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6億畝以上,增收稻谷超過76多億公斤,有效地帶動農民豐收又增收。
近年來,省農科院不斷加大育種創新攻關力度,品種選育數量大幅增加,類型不斷豐富,一批高產穩產、優質、多抗新品種加快推出。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高產高油大豆等新品種加快培育,展露出中國“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保障糧食安全的“硬核”力量。
育種,就像養育自己的孩子
一粒稻,一顆“芯”。一粒好種子,從試驗田里走出來,離不開日夜耕作的“農民”。省農科院里這群特殊的科學家,寒來暑往在田壟上勞作,在實驗室里奮斗,他們愛種子,就像父母愛孩子,他們深知,“要端牢中國人的飯碗,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水稻育種是個漫長的過程。育成一個產量高、抗病性強、抗倒伏、耐低溫、食味好的品種,從選擇上述具有優良特性的“親本”,到經過產量、特性鑒定,區域試驗等,要經過十余年的努力。
2000年,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生物技術育種團隊明確了研發目標:一定要育成更耐寒、更抗病、適應性更強、豐產性更好的新株型。
播種、觀察、記錄、選擇,篩選出理想的材料,然后再播種、管理、對比試驗……十幾年來,生物技術育種研究室主任劉傳雪頭上太陽曬,腳下水汽蒸,滿身是泥水,每年有200多天忙于田間地頭、在實驗室里做研究,有30多天在企業和農戶家調研,“稻子會說話,必須找它常溝通,用心觀察,才能看透其特性。”
“龍花00233”整精米不高、“龍花02063—1”抗病性不強……劉傳雪說,品種改良的過程,經常一波三折。但大家沒有被困難嚇倒,跌倒了就爬起來再戰。
終于,科研路線在一次次試驗中逐漸清晰,關鍵技術被一一突破,理想株型材料與其他各種優良性狀得以聚合。2011年,“龍粳31”橫空出世:產量高、品質良,整精米率高達71.8%;抗病性強,特別抗稻瘟病能力強,大面積種植10多年沒有發生病害;抗冷性強,廣適性強,芽勢強,耐貯藏。
截至2022年底,“龍粳31”在我省已累計推廣超過1.26億畝,以“龍粳31”為主體的寒地早粳稻優質高產多抗龍粳新品種,被列入國家“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志性成果,在國際領先,叫響“六碗龍江大米中有一碗來自龍粳31”的閃亮名片。
成績斐然,團隊卻從未停下腳步。劉傳雪說,“稻田就是我們眼里最好的風景,我們要不斷做強‘農業芯’,推動水稻產量、抗性以及食味品質齊頭并進。”
小小種子,串起一個產業鏈
黑河市愛輝區古城現代農機合作社種植的大豆地里“豆浪”翻騰,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十分壯觀。“眼前試驗田種的大豆是黑龍江省農科院育成的‘黑河43’,高產和穩產性非常好,深得農民信任。”黑河市愛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張鳳琴說,“身邊種地的朋友都知道,‘黑河43’是一個高蛋白品種,適宜我們這里種植。”
過去盯產量,現在盯市場,優質的種子越來越受農民青睞。黑河市位于高寒地區,大豆育種具有特殊性。近年來,省農科院育種團隊大力研發培育高產、優質、抗病的大豆新品種。黑河分院育種專家閆洪睿所在團隊歷時12年,選育出的早熟大豆品種“黑河43”高產穩產、抗病性強、適用性廣,目前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大豆品種,累計種植面積已突破1億畝,為農民創造收益695.1億元。
“2017年起,‘黑河43’連續多年大面積種植示范,平均畝產超過500斤,豐產性非常好!”閆洪睿面露喜色。
打好種業翻身仗,最重要的是品種的突破。這些年來,省農科院集中科研力量開展高產攻關、高產試驗、品種改良,加快破解種源“卡點”,建院以來共育成推廣玉米、水稻、大豆、小麥、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1912個。同時,打通種子研發上下游“任督二脈”,面向產業搭建服務孵化平臺,做大做強種業產業鏈,多維度推動成果轉化由“終端服務”向“過程服務”轉變。
轉自: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