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濕地保護顯效果:珍禽數量增多,探索鶴類繁育野化新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2-09





      在生態保護上,黑龍江在扎龍濕地探索出鶴類繁育野化新路。在濕地保護法實施一年半之際,12月5日至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組織集中采訪活動,分別前往齊齊哈爾、大慶等地探訪濕地保護現狀,推動濕地保護法等生態環保法律有效實施。


      濕地是全球重要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數據顯示,黑龍江省濕地面積為514.3萬公頃,居全國第三位,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0.9%,濕地類型多達10類,有國際重要濕地12處,數量居全國之首。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79年,是以蘆葦沼澤為主的內陸濕地水域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棲息著丹頂鶴、白枕鶴等眾多珍稀水禽,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1992年首批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資料顯示,目前扎龍自然保護區內有鳥類約269種,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41種。全世界現存鶴類15種,中國有9種,在扎龍有6種,野生丹頂鶴種群數量穩定在300只左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數量最多的野生丹頂鶴繁殖地。


      澎湃新聞觀察到,在探索鶴類繁育野化途徑上,扎龍自然保護區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種群再野化研究基地。


      具體舉措而言,一是優化鶴類繁育種群結構,建立珍禽檔案,嚴格實行譜系管理,持續跟進散養鴻雁佩戴跟蹤器調查,確保育成健康的丹頂鶴雛鶴個體不少于40只,半散養繁殖對穩定12對左右。常態化開展疫苗接種及場地消毒工作,持續強化疫源疫病防控。目前,春季禽流感疫苗接種和抗體檢測及場地消毒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做好丹頂鶴食宿保障,在“食”上,投入資金150萬元,預留林甸縣鶴鳴湖鎮近千畝旱地玉米農作物,用于丹頂鶴等野生遷徙鳥類食源補充。在“宿”上,根據分區繁育管理模式需要,向上爭取資金168萬元,積極推進鶴類繁育中心救護及飼養場地征租工作,經多輪次實地調研,選取確定了占地面積9.7萬平方米區域作為新珍禽救護及種源基地,解決繁育中心原有珍禽飼養場地面積小,丹頂鶴種群密度過大問題。目前,種源基地場地征租及提升飼養籠舍衛生標準等硬環境改造項目已完成,明月島、救護中心及繁育中心內整改區域珍禽已全部搬移至新基地。


      三是依托下屬事業單位鶴類繁育中心承擔黑龍江西北地區珍禽救護職能,建立第一時間報告制度,規定凡是管理局任何工作人員,當接到珍禽救助信息后,均須第一時間報告,并及時安排執法人員及專業救護人員趕赴現場,對珍禽開展救護救治,并送至指定飼養區域。待個體復健后,完成基礎監測后佩戴環志放歸至自然環境。


      鶴類野化繁殖離不開濕地保護。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玉航介紹,在實施濕地修復工程上,當地從2007年開始,累計投入生態修復補償資金1000余萬元,在鐵鋒、林甸等野生丹頂鶴棲息地實施蘆葦征租項目,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提升濕地質量和生態功能,為鶴類及其他鳥類提供巢材及隱蔽場所,保留蘆葦帶1.6萬畝,覆蓋面積達6萬畝。經過幾年的實驗,保護區內鶴類等珍禽鳥類數量明顯增加。2022年,當地還繼續新增資金350萬元,擴大實施蘆葦征租、啟動實施預留旱地農作物(玉米)項目,進一步調動了屬地政府和居民參與丹頂鶴等野生物種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增強。


      與此同時,為緩解扎龍濕地水資源短缺現狀,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自2001年開始進行應急補水,2009年省政府牽頭建立扎龍濕地長效補水機制,年籌措專項資金400萬元,有計劃實施人工補水,累計補水量已超30億立方米,濕地面積穩定在17萬公頃以上。


      此外,保護區內核心區居民搬遷項目也在落地推動,目前已搬遷502戶、1498人。其中,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鎮的塘土崗子和趙凱2個屯已經搬遷296戶943人,全部完成搬遷任務;林甸縣育葦場三分廠、四分廠完成搬遷任務,遷出203戶、555人。(記者 林平)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