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記者近期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慶等地采訪發現,許多地方在推動產業振興過程中,以“特色”為產業發展突破點,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不斷擦亮特色產業“金字招牌”,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讓群眾有更多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有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了鄉村振興。
特色產業開啟致富路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眼下正是東北春耕時節,走進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榆樹屯鎮大五福瑪村村民柴續強家的溫室大棚,濃濃的韭香味撲面而來,成片的韭菜根白葉綠,鮮嫩欲滴。幾位村民正忙著割菜、打捆、裝箱……
“去年咱家種了15畝韭菜,純收入18萬元。今年家里的頭茬韭菜剛剛上市,市場價達到了每斤3.5元,二茬韭菜也保持在1.5元以上,看這架勢今年收入也少不了。”柴續強說。
大五福瑪村是當地聞名的棚室韭菜種植示范村。近年來,該村聚焦韭菜特色產業發展,全力打造韭菜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推動“小韭菜”成為農民致富“大產業”,韭菜產業總產值達1.8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2.4萬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黑龍江各地農村紛紛依托良好的氣候和資源條件,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大八旗村,村民李啟友正在自家的大棚中查看洋蔥苗的生長情況。“今年我種了200畝洋蔥,最近氣候多變,溫差較大,得經常來看看。”李啟友說。
大八旗村被譽為“東北洋蔥第一村”,這里土壤肥沃,生態環境優越,晝夜溫差大,具有發展特色產品洋蔥的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八旗村黨總支副書記任洪園介紹,通過采用大壟雙行、高臺覆膜、膜下滴灌等技術,洋蔥畝產可達1.4萬斤。“每年6月中旬洋蔥收獲后,還可套種白菜,每畝收入可近萬元,今年全村洋蔥種植面積達3萬畝,帶動全區洋蔥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任洪園說。
在齊齊哈爾市甘南縣東陽鎮聯合村,村民劉樹合正忙著整理自家的果園,準備種植樹莓。
“原來就在自家庭院種了兩畝樹莓,2023年收入28000多元,今年我把鄰居家的園子也買下來了,再擴種兩畝。收入肯定越來越好。”自從嘗到了樹莓收益的“甜頭”,劉樹合這位80歲的“老農”干勁十足。
東陽鎮鎮長楊景慧介紹,東陽鎮9個村根據自身條件,建立20到200畝不等的村級自營果園,生產的樹莓給這些村帶來超10萬元的村集體增收。目前,全鎮已建立了從種苗供應到加工出口的全產業鏈條。
“銷售方面,我們以‘企業+農戶+訂單’的模式,給種植戶提供信心保障。”楊景慧說,通過引進公司與種植戶簽訂回收訂單,提前鎖定樹莓價格,有效降低了市場風險,更加促進了樹莓產業發展。目前,東陽鎮全鎮樹莓在田面積1335畝,產果面積761畝,產品遠銷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為加強特色產業品牌建設,近年來,我們深入挖掘地方生態特色,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不斷做優特色、做長鏈條、做精產品、做靚品牌,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甘南縣委書記劉鳳德說。
從特色農業到特色文旅
融合中實現集群式發展
記者調研還發現,在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黑龍江省各地堅持縱向延鏈,從特色農業不斷向特色文旅等下游產業延展,推進全鏈條融合發展。同時,推動橫向建群,聚焦區域優勢特色,推進規模化、板塊化、集群化發展,形成聚集效應。
走進大慶市林甸縣四合鄉聯合村猛犸樂園,連排的草莓、柿子采摘大棚里游客歡聲笑語,室外的農事體驗、露營民宿、東北特色美食吸引前來研學的家長和小朋友。
“讓在城里生活的孩子們到這里體驗農事,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同時,也感受一下鄉村振興期間,農村的巨大變化。”猛犸樂園負責人、猛犸源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遠洋說。
王遠洋祖祖輩輩生活在聯合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回憶起小時候門前那條泥濘的小路,再看到今天靠鄉村旅游走向振興的聯合村,王遠洋感慨萬千:“我要通過不斷奮斗來改變命運,帶領鄉親們過上富裕美好的生活!”
聯合村脫貧戶韓俊亭曾是一名瓦工,懂技術,在猛犸樂園工作讓他有用武之地。“每年在這能賺3萬多元,加上種地的收入,不僅夠花,還能攢下不少錢呢!”韓俊亭說。
自2021年開園以來,聯合村猛犸樂園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1萬人次,帶動周邊收益900萬元,幫助百姓實現就地就近就業8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聯合村也先后獲評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國家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實踐交流基地等榮譽。
“單純靠鄉村旅游,抵御風險能力較差,增收穩定性較弱。”四合鄉黨委書記趙光介紹,今年,鄉里要帶領聯合村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建立豆包、玉米面條、肉牛養殖等產業,引進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借勢電子商務,健全產業鏈,不斷打造帶動群眾增收的新途徑,讓村民收入穩定增長。
在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扎龍鎮查罕諾村一片開闊的湖面上,古風的涼亭、典雅的小橋,與美麗的風景相映成趣。
“雖然現在家里也種地,但主要收入還要靠村里搞的特色旅游。”村民果佳對記者說。2014年果佳開了一家農家飯店,來村里觀光的游客可以親自在農家果蔬園采摘食材,品嘗地道綠色的東北農家菜肴。經營10年來,飯店的經營額連年上升,2023年達到169萬元。“看我們村現在的發展,好日子還在后頭呢!”果佳興奮地說。
烏裕爾河支流流經查罕諾村,在當地形成了南湖、北湖兩個天然湖泊,各種野生魚類資源豐富。除了夏季旅游之外,冬釣、冬捕更是查罕諾村旅游的重頭戲。
“每當冬季來臨,一座座小帳篷立在冰面上,各地的釣魚愛好者們帶著釣具,在冰面上鑿好冰眼,將帳篷蓋在冰眼之上,再鋪好地墊,就可以垂釣了。”查罕諾村黨總支書記王佰義說,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查罕諾村的特色旅游產業日益壯大。2023年,查罕諾村接待游客30萬人,年綜合收入800萬元,村民人均旅游增收達5500元。
“黑龍江多地深入挖掘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大力發展休閑采摘、精品民宿、觀光度假等業態,形成以旅興農、以農促旅、文旅融合、城鄉互動的鄉村發展新格局,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讓人們更向往鄉村。”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幫扶處處長王海江說。
發揮“特色”優勢 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鄉村振興中,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已成為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鄉村繁榮的重要途徑。然而,如何確保特色產業的健康發展,使其真正成為強農富民的“金鑰匙”?
受訪人士認為,發展農村特色產業要根植鄉村,扎根泥土,因地制宜,統籌謀劃,積極探索,善于把當地的物產資源、自然風光、村落資源等利用起來。選擇和發展特色產業時,必須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避免盲目跟風種植或養殖不適合當地環境的作物和動物。
“要抓住‘土特產’里的‘土味’與‘特色’這些產品優勢,堅持做到以‘特’取勝、以質取勝,堅持多樣化發展思路,聚焦生態效益好、品牌價值高、產業韌性強,不斷探尋更適合鄉村的特色產業道路。”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委書記郝憲慶說。
發展特色產業同時要把特色農業、文化、旅游融合起來,實現全鏈條發展,形成集群效應。特色產業不應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農業生產,而應拓展到加工、銷售、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務等多個領域。例如,大慶市林甸縣通過開發棚室采摘、農事體驗、露營民宿、農家美食和鄉村旅游,將農業生產過程和產品銷售與旅游體驗相結合,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特色產業園區或產業集群,可以促進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享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王海江說。
發展特色產業還要構建好特色人才隊伍,加強科研人才的儲備。人才是特色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要立足特色產業的實際需要,制定更有針對性的人才計劃,發揮人才優勢特長;構建更適合人才成長的環境,要強化服務保障,助力人才在事業上有收獲,在人生中有滿足,不斷增強人才的歸屬感、融入感、獲得感。“同時要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引進先進的科研成果和技術,不斷推動特色產業的技術創新和升級。”劉鳳德說。(梁冬 唐鐵富)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