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開展過兩次全國土壤普查。2022年,我國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以下簡稱土壤“三普”)工作,計劃用4年時間,重點對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開展一次“全面體檢”。按照部署,當前已進入攻堅的關鍵階段。
“此次土壤普查成果將為土壤的科學分類、改良培肥、規劃利用、保護管理和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守住耕地紅線的需要。”省土壤普查辦專家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二級研究員韓曉增介紹,土壤普查分為外業調查采樣、內業測試化驗、成果編制與匯總三個環節。其中,外業調查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規范、精準、嚴謹的采樣決定了普查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
截至11月,全省124個縣(市、區)已完成全部表層樣點和典型剖面樣點采樣任務。
周期短任務重
外業采樣面臨諸多挑戰
在充分繼承歷史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土壤三普”開始前,國家層面統一構建了集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等于一體的電子化工作底圖,精準布設了樣點。黑龍江省共承擔246556個表層樣點和3014個典型剖面樣點采樣任務,采樣點數量居全國之首。
韓曉增介紹,黑龍江省外業調查窗口期很短,全年最有效的工作時間只有4個月左右。在春耕前以及農作物追肥后的三四周至秋收時節取樣,11月就進入嚴冬,表層土壤像冰一樣堅硬,挖掘起來非常困難。此外,黑龍江省林地點位相對也較多,特別是大興安嶺地區,只能背著儀器徒步進山,增加了采樣難度。
省黑土保護利用研究院院長孫磊介紹,有些樣點布在山區、林草地、自然濕地以及河套地等,環境復雜,交通非常不便。采樣過程中還經常會遇到極端天氣,導致采樣計劃延遲或中斷。“我們采樣隊基本就是在和時間賽跑,克服一切困難保障工作進度與質量。”
“我們負責的五大連池地區幅員遼闊,涉及到種植的鄉鎮、中省直單位達40余個,協調溝通尤為重要。作為試點縣市,去年水大農時晚,‘十一’后才開始秋收,然后要迅速整地,翻地后又無法采樣,到下雪上凍前的時間就28天。第一場大雪就站住了,徹底無法采樣。春天4月底才開化,‘五一’期間又種地了。”黑龍江省生態地質調查研究院“采樣人”表示,在林地采樣過程中,聽見野豬叫、看見狗熊腳印、手機沒信號是常態。
強質控抓細節
專家聯手實現高質高效
質量控制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線。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尹文杰介紹,為確保樣點代表性、過程規范性、信息準確性,黑龍江省建立了普查工作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普查數據質量追溯機制,將質量控制貫徹到“土壤三普”全鏈條全過程。依托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組織省級專家指導組成立6個分區包片專家組,推薦產生6個組長,銜接國家規范,結合省情實際,制定外業質控實施方案,在124個縣(市、區)采樣初期開展全面現場質控工作,按照不低于5‰的質控比例要求,提供外業調查采樣現場指導和質控,累計約450人次專家深入一線參與現場質控工作,6個分區工作組共質控外業表層樣點1339個,超額完成黑龍江省三普質控任務,為黑龍江省外業采樣任務順利完成提供技術保障。
省土壤普查辦外業技術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業技術中心隋躍宇研究員介紹,黑龍江省剖面調查是為數不多全部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承擔采樣任務的省份之一,參與人員的專業度保證了質量關。此外,省農業農村廳對剖面調查任務統一委托,嚴格遴選外業調查單位,這也為黑龍江省高質量完成三普剖面外業調查采樣提供了重要支撐。
省土壤普查辦外業組組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科研計劃與財務處處長劉俊杰介紹,黑龍江省兩批次共遴選了62家外業調查采樣機構,全面鋪開期間外業組牽頭組織了7次現場實操和相關培訓,參與培訓人數累計達4000余人,規范了外業調查與采樣過程中的細節操作。
作為專家組組長,韓曉增數次親臨質控現場,手把手指導外業采樣隊開展外業工作,他常說:“無論是采樣隊還是專家組,都應該提高政治站位,保持‘三普’情懷,切實把‘三普’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快推進工作任務,保質保量提交相關工作成果,牢牢把握好黑土糧倉土壤底數,為更加科學有效地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奠定堅實基礎。”
強信念重科技
攻堅克難保障有點必達
省生態地質調查研究院具有豐富的調查采樣經驗,首批獲得“黑龍江省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外業調查采樣機構”資格后,迅速做好“地質調查”到“土壤調查采樣”無縫對接。
“采樣現場特別艱苦,我們就發揚地礦行業‘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秉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堅定信念,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該院基礎一支部書記劉志男有很多難忘的經歷。一次經地圖導航到達現場后,發現很多點位都在地塊中間。農場的地一望無際,又都是一體化機械收割,沒有小路便道,只能穿行莊稼地,最遠走6公里才抵達點位。9月的秋老虎酷熱,高大的玉米地密不透風,穿梭其中臉被玉米葉子刮得火辣辣地疼,沒到點位已經滿身是汗。至于靴子被陷進淤泥中、鞋子灌包、車子被扔半道兒上更是常事兒。
“三普”工作不僅是對黑土地的一次全面體檢,更是土壤普查技術的一次革新。隋躍宇說,區別于過去靠填寫表格記錄信息,現在更多的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三普”過程中首次采用統一的國家級土壤普查工作平臺系統,每個采樣點位都有國家頒發唯一編碼的“身份證”,并科學劃定采樣范圍。經過國家和省考核認定的采樣領隊技術人員利用5G技術、傳感器技術、無人機等手段在現場找到采樣點,并獲得相關現場數據,在App后臺填表,并經層層審核后提交,再匯總到云端進行相關統計和計算,而不是依靠逐級上報,實現了采集工作“線上線下”雙同步。在記錄土壤信息方面,外業調查采樣工作流程也更加規范。“三普”采用“電子圍欄”方式監督現場工作,以經緯度為標準,在當地劃定了每個土壤采樣點位的電子圍欄,所有現場觀測數據、照片、視頻等只能在電子圍欄內現場采集和上傳,確保土壤樣本真實有效、科學準確。(記者周靜)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