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土測墑、備土選種、大棚育苗……眼下,黑龍江省備春耕生產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黑龍江省氣象部門搶抓農時,藏糧于技,續寫千里沃土上的豐收故事。
科技攻關 夯實糧食豐產根基
4月1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上街基鎮西安村的一處水稻育苗大棚內,農業氣象服務專家與正在清理大棚的種植大戶何玉柱聊得熱火。“我們水稻合作社今年打算種稻花香1號,正打算去氣象局咨詢今年的年景,你們就來了,這我心里就有底了。”何玉柱滿是欣喜地說。
早在新年伊始,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就利用土壤旱澇預測模型、低溫對主要作物生長影響評價模型、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模型,綜合分析了2025年農業氣象年景和作物生長季天氣氣候趨勢,對可能出現的農業氣象災害進行了初步預估,并提出相應建議。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通過高精度的監測預報技術,實現了5km×5km分辨率的土壤濕度和地溫預報,以及旱田春播、水稻移栽機械化作業5km×5km格點適宜度氣象預報,并從今年三月起定期發布黑龍江省春耕春播氣象服務專報,滾動預測大田播種期和水稻育秧期,開展備耕期氣象條件適宜度預報服務。
“我們構建了分作物、分災種、分時段的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能夠實現低溫冷害、干旱、漬澇、霜凍、作物倒伏、大風掀棚、暴雪垮棚等7種農業氣象災害、3種主栽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共計24個發育時段的風險預警,并通過自主研發的‘黑土遞’微信小程序對公眾發布,確保服務信息第一時間直達相關管理部門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種植戶。”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姜麗霞說。
上下求索 給農事打上氣象烙印
在哈爾濱市通河縣,種植旱田的農民們正在忙著對農機進行檢修和加油,摩拳擦掌等待接下來的春耕春播作業;種植水田的農戶則是精心選種、育苗,為新的一年種下春的希望。
通河縣柞樹崗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付鵬飛說:“近幾年,農業取得豐收得益于準確及時的氣象服務,目前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已經覆蓋了全縣82個行政村,今年我們成立了‘農服團隊’,其中氣象信息是團隊向農戶提供的重要服務內容。”
“氣象條件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2022年起總站與市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聯合制作的《農業氣象與農業技術周報》已經成為指導基層開展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參考。”哈爾濱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崇生說。
氣象服務已然成為農事活動的“必需品”,這背后是一次次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支撐。3月29日,哈爾濱農業氣象試驗站再一次收集了黑龍江省73個站點的土壤墑情數據,為最新一期的農業氣象服務專報提供參考。
“我們農試站持續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開展玉米、大豆區域聯合分期播種試驗,同時還開展玉米低溫控制試驗、極早熟玉米極限晚播試驗、玉米地趴糧貯存模擬試驗等。”黑龍江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哈爾濱農業氣象試驗站站長王銘說。
今年黑龍江省氣象部門在集賢縣福利鎮金星村建立氣象科技資源助力提升糧食單產示范基地,切實將氣象科技轉化為助農成果。除此之外,黑龍江省氣象部門還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召開發布會、達人說農事直播、AI數字人播報等渠道,將今年黑龍江省春耕春播期天氣氣候特征及春播期預估情況等重要天氣信息在全媒體平臺發布,為農業生產添足底氣。(張曉卿 閆平 李樹嶺 西婷婷)
轉自:央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