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富錦市:探秘北國糧都的農文旅新樣板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6-19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三江平原的薄霧,筆直的公路像銀帶般延伸向地平線。在黑龍江省第七屆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到來前夕,記者驅車2小時,從佳木斯一路向東,“北國糧都”富錦市的牌子就映入眼簾。在這里,濕地與稻田交響、生態與產業共舞,一幅農文旅融合的綠色長卷正徐徐展開。


      濕地公園:萬鳥齊飛的詩意棲居


      “快看,白枕鶴!”順著富錦國家濕地公園講解員張可凡手指的方向,一只體態優雅的灰白色大鳥正掠過蘆葦蕩。它修長的脖頸點綴著醒目的紅色斑紋,翅膀扇動時帶起細碎的水珠。“這是咱們富錦的市鳥,全國每三只白枕鶴就有一只曾在這里棲息。”張可凡的語氣里透著自豪。


      隨著乘坐觀光車駛入濕地公園深處,看到一群被當地人稱為“白骨頂”的黑水雞。它們頂著白色的額甲,在荷葉間鉆來鉆去,活像一群調皮的小學生。“這鳥可有意思了,”司機老張插話道,“明明會飛,偏喜歡在水里撲騰,跟小孩似的貪玩。”


      張可凡向記者介紹道,這座占地3.3萬畝的濕地公園是名副其實的“植物王國”與“鳥類天堂”,這里擁有植物290種、動物270余種、鳥類177種。為給候鳥創造安全家園,公園專門劃定16處水禽繁殖棲息地,并采用“人退鳥進”的管護模式。


      “去年春天,我們監測到單日候鳥數量突破3萬只。”張可凡翻出手機里的視頻給我們看。畫面里,成千上萬只候鳥同時起飛,翅膀拍打的聲音像一陣疾風驟雨。“每年四月中下旬,我們這兒就跟開鳥類代表大會似的,期待你們明年早點來!”


      水稻科技示范園:從“面朝黃土”到“數字種田”


      “您瞧,這片地里的水稻‘體檢報告’都在我手機里呢!”在富錦市現代農業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張羽點開“富農通”APP,全市63個監測點的實時畫面盡收眼底。


      “過去看苗跑斷腿,現在‘云端’管萬畝!” 張羽詳細介紹了該軟件集成了遠程巡田、測土配方、氣象信息、遙感信息、物聯信息、專家在線等18項服務,現在的農民早已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模式,現在通過手機終端就能服務水稻生產,有效解決科技信息精準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只見屏幕一角閃爍紅光——“七號田塊濕度超標,請及時排水”。警報發出3分鐘后,農戶老李的手機就收到了提示信息。


      當科技真正“沉”到田間,當手機成為新農具,黑土地上的“金扁擔”,正挑著糧倉滿、百姓富的好日子。


      大錦農:全產業鏈上的綠色革命


      行程最后一站,記者來到黑龍江大錦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有機蔬果種植基地。一踏入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溫室大棚,走進其中一座大棚,只見它長200米、寬13.5米、高7米,內部寬敞明亮,智能化通風設備正靜靜地工作著,為植物提供著適宜的光照和二氧化碳濃度。


      “這座大棚的可種植面積達到了2700平方米,是我們精心打造的植物工廠。” 公司副總經理湯久輝隨手摘下一顆“草莓柿子”遞給記者:“這里的果蔬純有機,不用洗就能吃。”


      湯久輝介紹道,大錦農旗下10家子公司,以肉雞養殖為核心,優質的蛋源、健康的雞雛、嚴格的養殖流程,為肉雞屠宰加工企業提供了有力的食品安全和品質保障。同時,延伸下游種植業——以肉雞養殖的糞便為原料生產有機肥,帶動有機果蔬和有機糧食種植,其加工產品通過倉儲和物流匯入銷售終端。大錦農通過種、養、加、物流、銷售五維一體的循環全產業鏈模式,真正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成功打造了綠色、有機、安全、營養、健康的大錦農品牌。


      目前,該基地種植了瓜果類、蔬菜類、葉菜類和菌類四大類,共60余個品種,為消費者提供了真正安全、健康的有機蔬果。


      回望這片熱土,記者的心中充滿了感慨與感激。感激這座“北國糧都”給予的美好回憶,感慨它還將會釋放出的無限可能。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富錦還將續寫屬于它的傳奇詩篇。(記者 李春)


      轉自:封面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