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自貿片區:科創變量催生新質動能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21





      走進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哈爾濱片區的智能機器人、高端衛星產業園區,生產線上機械臂正精準組裝衛星部件;“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創新中心內,中俄工程師正在聯合攻關航空航天材料技術;科技經理人工作室里,專業團隊正在為哈工大實驗室的科研成果精準匹配市場場景……這片土地正以“雙自聯動”、科技成果轉化、特色產業集群三大核心引擎驅動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為龍江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雙自聯動”向北開放搭建國際創新走廊


      自2022年5月哈大齊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以來,片區已出臺自貿自創“雙自聯動”2.0版工作方案。打造跨國科技孵化育成體系,在莫斯科格林伍德設立離岸孵化器,鼓勵區內企業與全球先進國家(地區)聯合建立產業創新創業孵化聯絡站;制定“雙自”外籍高層次人才認定標準,借助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優勢為自創區的國際高端人才和技術交流提供便利化政策,開展永久居留推薦“綠色通道”服務;出臺《關于支持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政策(試行)》《促進哈工大先研院、新區智能機器人島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工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包”,指引著創新要素向關鍵領域集聚。截至目前,哈爾濱自貿片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323戶,占全省的26.3%。


      16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8家企業入選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分別達到全省的14.8%和24.5%。數字經濟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研發創新機構突破2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的41.7%,打造全國“雙自聯動”先行區標桿。


      科技成果轉化 實驗室與產業園的“雙向奔赴”


      創新構建“挖掘-對接-落地”全鏈條服務體系。2024年,哈爾濱自貿片區聯合哈工大、哈工程等高校成立科技經理人工作室,常駐20余個實驗室挖掘高價值成果。通過新材料路演大會等平臺,吸引超50家投資機構參與,促成哈工大先研院28個項目落地,轉化率高達87.5%。目前,工作室累計梳理可轉化成果1000余項,推動同創普潤高純金屬、善行醫療智能心電衣等40余個高精尖項目扎根片區,填補國內集成電路材料、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空白。


      以高校為創新源,片區打造“一園一鏈”產業生態。依托哈工大航空航天科研優勢,共建國家級航天高端裝備未來產業科技園,并入選“全國十大未來產業科技園”;聯動哈爾濱工程大學攻關智能船舶技術,形成船舶新材料產業集群;聯合龍頭企業組建“數字經濟產業聯盟”,推動哈電集團抽水蓄能技術、江豐電子超高純鈦項目等成果產業化。片區同步設立10個產教聯合體,以住房、教育、醫療配套吸引劉宏院士團隊等高端人才,讓科學家牽手企業家。2024年,哈爾濱自貿片區轉化科技創新成果367項,占全市的34%,哈工大、哈工程新校區落戶。


      特色產業集群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雨林”


      如何讓產業高地躍升為創新高地?片區構建“園區筑基-企業育林-傳統煥新”三維培育體系。打造“智能機器人”“高端衛星”等15個特色園區,工大衛星智造基地年產180顆商業衛星,領跑國內商業航天。實施“科技企業森林計劃”,對首次被認定為國家高企、省級專精特新、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的分別追加省級獎補50%的獎勵。投入14.7億元實施47個技改項目,推動哈電集團、哈藥集團等龍頭企業開展數智轉型,老工業基地“鋼鐵巨輪”逐漸駛向智能制造新藍海。截至目前,哈爾濱自貿片區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超30%,特色產業園區落地相關產業項目30余個,在談項目58個,合計投資額13億元以上,“一島一谷”吸引20余家頭部企業,形成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讓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最大增量”。未來,哈爾濱自貿片區將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打造“政企學研金服”融合科創生態,為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更多“自貿智慧”。《哈爾濱新區關于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產業集聚三年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確,到2027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超2000家,成果轉化1500項,推動商業航天、智能機器人、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規模突破百億元。(石雨澤)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