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階梯電價將進入試行階段 探索以價格促節能


    時間:2012-06-20





    自上周國家發改委明確從7月1日起全國全面試行階梯電價后,截至目前,北京、上海、重慶等市與廣東、江蘇、浙江等省已經公布最終方案,其他大部分地區也已召開聽證會。大部分地區根據聽證會意見就原有方案進行了修改和完善。

    至此,居民階梯電價改革已從方案制定階段轉入組織實施階段,居民階梯電價制度與百姓日常生活漸行漸近,其為節能減排、電價等能源資源價格改革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三大焦點問題得到回應


    國家發改委表示,截至目前,全國除西藏和新疆以外的29個省(區、市)已經召開了居民階梯電價聽證會。這也是有史以來我國規模最大的一次聽證會。


    從整體情況看,各地聽證人總體贊成居民階梯電價制度改革,同時提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首檔電量基數偏低、對家庭人口差異及合表用戶情況考慮不足、對季節性因素考慮不足等三點。相關主管部門也都就此做出了回應。


    焦點一:第一檔電量標準是否偏低?


    根據部分省份此前的階梯電價方案,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區的第一檔電量集中在120、130度上下。以安徽為例,如果按照150度執行,可以覆蓋全省69.5%的城鎮居民和93.9%的農村居民。有聽證代表認為,這一方案不會增加農村居民用電負擔,但對于城市居民的基本用電需求考慮不夠。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必須確保低收入群體不因實行階梯電價而增加負擔。”各地即將公布的修改方案,絕大部分上調了第一檔電量,覆蓋的家庭大大超過80%,部分地區達到90%。同時,第一檔電量可以實行動態調整,并非一成不變。


    焦點二:計算單位由“戶”改“人”?


    此前征求意見的方案中,計算電量的基數是按照“戶”為單位執行。不少聽證代表人為,這對于“一戶多口”“幾代同堂”等家庭來說不太公平,建議按照家庭人口數來確定電量基數。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用電量多少更多的是與人口結構和用電習慣相關。將進一步細化方案,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酌情解決。如,有些地方規定,如家里面人口數超過一定數量,經過一定程序甄別或者審批后可以申請加裝一個電表,或者增加電量基數;還有一些地區簡單化處理,如果超過一定人口數可以選擇是執行階梯電價還是不執行,讓居民自己選擇,這樣也給居民提供了方便。


    焦點三:用電量是否考慮季節因素?


    此前,不少居民提出,由于冬夏兩季用電需求的增加,很容易超過最低檔電量標準,增加支出,因此能否以“年”為周期執行階梯電價?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認為,以一年為周期,對節能減排的效果可能打了折扣。因此,對于這個問題,將根據試行的情況再來評估和分析,看看哪個更合理。目前,居民家庭用電季節性明顯的地區,部分地區采取了分季節制定電量標準的辦法;也有的一些地區采取以年為周期結算的方式解決季節性用電差異。同時,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市自治區,將同時出臺峰谷電價方案。


    ――以價格杠桿撬動節能減排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主要能源資源中,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即使是相對豐富的煤炭,人均儲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2000年以來,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長約8%,其中電力消費年均增長約12%,天然氣約20%,石油約7%。如果不發現可大范圍推廣的新能源,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推算,我國剩余的石油可采年限不到15年,天然氣39年,煤炭108年。與此同時,能源大量消耗所引發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因此,節能減排、轉變發展方式已成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認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主要要靠經濟手段,而價格機制是最重要的經濟杠桿。近年來,實行脫硫電價、差別電價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居民階梯電價制度是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節能減排的又一次實踐。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長期實行工業電價補貼居民電價的交叉補貼制度。從我國居民電力消費結構看,5%的高收入家庭消費了約24%的電量,這就意味著低電價政策的福利更多地被高收入群體享受。這既不利于社會公平,無形中也助長了電力資源的浪費。通過劃分一、二、三檔電量,較大幅提高第三檔電量電價水平,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逐步養成節能減排的習慣。


    ――或成為資源價格改革范本


    居民階梯電價是“電荒”的產物。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電煤的供應日趨緊張,加之不合理的煤電體制,以致煤電矛盾到了十分尖銳的程度。每逢用電高峰季節在部分電力供應緊張省份總會出現拉閘限電,與此同時,燃煤電廠多陷于越發越虧的境地,而“電荒”也大有逐年蔓延的趨勢。


    居民階梯電價實施后,電價調整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三個方面:一是彌補節能減排等環境成本增支因素,主要用于補償電力企業脫硫成本;二是用于居民用戶電表改造支出;三是彌補由于燃料成本上漲增加的電網企業購電成本,緩解發電企業經營困難,保障電力正常供應。


    有專家認為,階梯電價實施的意義從中期看,有利于理順電價機制,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及環境成本的電價形成機制,發揮價格杠桿的原理,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可以說為電價改革乃至電力體制改革亮起了一盞信號燈。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推行居民階梯電價只是第一步,天然氣、自來水等資源性產品都面臨著與電力類似的問題。華泰證券策略報告稱,實施階梯電價屬于國家政策性調控手段,是構建合理電價體系的必然,也是國家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方向。階梯電價的實施讓市場對今后資源價格改革充滿期待。


    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各地提出和確定的方案來看,居民階梯電價制度較好地體現了“建機制、保基本、促公平”的價格改革理念,也為今后水、天然氣等其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建機制”,就是建立了一種可以長期堅持、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價格制度。階梯電價制度既適應了促進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形勢要求,又兼顧了群眾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體現了“多用電者多付費”的核心理念。


    “保基本”,就是區分居民用電需求中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對居民基本用電需求優先保障,實行較低電價,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價格相對穩定;對非基本用電需求發揮市場調節作用,實行較高價格,以充分反映市場供求情況和資源稀缺程度。


    “促公平”,就是在調整居民電價水平的同時,通過對非基本用電需求實行較高電價,同一省份不區分農村、城市劃分電量需求分檔,對困難群體給予一定免費用電量等方式,實現了“富人補貼窮人,城市反哺農村”,既保障基本需求,又抑制過度消費,特別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目的,體現了公平正義的原則。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