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原崛起的新路徑:“三化協調”發展譜新篇


    時間:2012-06-14





    豐收時節,中原大地麥浪飄香,農業機械縱橫田間,忙碌的人們正在收獲喜悅,播種希望。連日來,記者在河南采訪中深切地感受到,城鄉處處涌動著蓬勃向上的發展活力。

      活力源于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的強勁釋放。科學發展、務實創新,使河南在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新路子。

    (一)

      提起河南,首先要說到農業、農村和農民。

      千里沃野,萬頃良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河南自古以來就是天然的“大糧倉”。改革開放30多年來,河南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用全國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產出全國十分之一以上的糧食,每年調出原糧及加工轉化制成品折原糧超過400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農業是河南的“強項”,也造成了“弱勢”——超過1億的戶籍人口,僅有16.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保糧任務重,“三農”問題突出是影響河南“三化”協調發展的最大癥結,人多地少是影響“三化”發展的最現實問題,城鎮化水平低則是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點。

      隨著農業生產能力的逐年提高,農民一家一戶在責任田耕種的傳統生產方式,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大生產迫切需要整合土地資源。農業的提質增效,也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們渴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然而,全省的4.7萬個村莊沒有基礎配套設施,缺少公共服務。宅基地上的自建房沒有規劃,沒有水、電、氣等設施,農民長期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中。如果不進行科學規劃,重新布局建設,要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是不可能的。與此同時,農村住房又進入了新一輪拆建周期,再建住房一是無法改變原有環境,二來依然沒有產權。更為突出的是,原有宅基地占有的面積總和,比城鄉居住和工礦用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還要多,廢棄宅基地和“空心村”的出現,造成了大量土地閑置,浪費了寶貴的資源。

      按照傳統的發展規律,城鎮化發展有賴于工業化的支撐,離開工業的反哺與拉動,農業的現代化也難以實現。但現實是,河南工業存在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不高、實力不強等問題,反哺能力不足、拉動能力有限;河南城鎮化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多百分點,城市發展滯后,城鎮承載能力不強,無法滿足農村人口流動的需要,更不具備充足的就業條件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這就意味著,不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就無法合理有序地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也無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另一方面,工業要發展需要土地,城鎮化建設也需要土地。據了解,河南每年建設用地需求約80萬畝,而國家的指標不到30萬畝。要是走傳統的工業化、城鎮化道路,就需占用大量土地資源,造成對資源和環境的犧牲和破壞。而國家規劃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河南要貢獻七分之一的增產份額。也就是說,10年之內每年都要增產近20億斤。要保糧增收,耕地“紅線”哪能碰?

      矛盾擺在面前,交織疊加,繞不開、放不下、等不了。

      為了破解“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等一個個難題,河南立足省情,不懈探索。從“八五”到“十二五”,從“圍繞農業上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到“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再到“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不同時期的實踐,推動著河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躍上新臺階,逐步由一個傳統農業大省成長為經濟大省和新興工業大省。

      2011年9月,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核心任務就是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從根本上破解發展難題的必然選擇。走好這條路子,必須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

      (二)

      河南經過探索,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三化”協調發展的突破口。具體來說,就是以新型農村社區為戰略基點和切入點,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由偏重外延擴張向注重結構優化和內涵提升轉變,由偏重城市建設向注重產業集聚、產城互動發展轉變。

      記者在新鄉市看到,許多農民已經住進新型農村社區。這些社區大都毗鄰產業集聚區,交通便利,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完善。輝縣市的裴寨社區后面的一大片土地是以前的裴寨村,通過宅基地整理,節約出600畝土地用于新興產業發展。在長垣縣常村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流轉土地上發展高效農業,農民既可獲得每年每畝1300斤小麥的收益,又可到企業打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在整個新鄉市,已有近3萬畝舊村宅基地實現復耕,向種糧大戶和農業專業合作社集中。

      這些先行一步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同時,將置換整理出來的土地,保留集體土地性質用于現代農業發展,既充分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又在一定程度上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空間。與新型社區配套規劃的產業集聚區,又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載體,為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了可靠保障。農民除了傳統的農業收入和務工收入外,還增加了一部分資產性收入,逐漸成為居住在社區里的產業工人。

      在舞鋼市棗林鎮棗園社區,55歲的村民李鳳山告訴記者,他家宅基地上的舊房,比新社區的二層小樓可差遠了。他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后,不但有土地上的固定收益,每天還能到社區后面的面粉廠里打工,“能住在‘農莊’里掙工資,以前想都不敢想!”他提到的面粉廠,就是依托小麥主產區的資源優勢,利用流轉出來的土地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河南的新型城鎮化,有著不同于以往城鎮化的豐富內涵。過去的城鎮化僅限于城鎮范圍,不包括農村。河南新在把農村農民涵蓋進來,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統籌推進、協調發展,構建了符合實際、具有特色的現代城鎮體系。它改變了以往就城鎮化而城鎮化、就工業化而工業化、就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做法,真正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實現協調發展,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結合點、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促進農村發展的增長點。特別是他們確立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突出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念,突出了為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服務,突出了農民整體素質的提升、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河南將新型農村社區作為戰略基點著力推進,是基于改善民生這一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強調“不在沒有規劃的地方建房、不再建沒有設計的住房”。舞鋼市把新型社區建設和城市建設、產業聚集區建設統籌規劃,堅持社區建設和產業定位同步進行,因地制宜為每一個社區規劃相關的產業作為支撐,為入住農民就業或從事家庭經營提供保障。在17個中心社區相配套的產業集聚區內,分別規劃了“現代農業型、工業帶動型、商貿流通型、旅游服務型”四種產業類型,讓農民在家門口就業。今年4月,該市還為入住新型社區的21戶農民頒發了房產證,讓“死資產”變成“活資本”,為農民抵押貸款自主創業提供了條件,也轉變了農民的生產方式。

      在新密市岳村鎮五星社區,入住新居的馮華民感慨地說,過去的老宅子交通不便,下雨泥濘,更別說有自來水了。搬進新社區后,生活便利,享受到公共服務,覺得比城里人還好。以前掙點錢都蓋房了,現在兩代人都不用再建了。在新鄉市,以中心城市為主體,新型農村社區、產業集聚區為載體的城鎮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基礎設施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廣大農村在居住環境、公共服務、就業結構和消費方式上逐步實現“四個城市化”。

      不僅如此,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這種新型城鎮化就像一座橋,貫通了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

      距離沁陽市20公里外,太行山前有片扇形坡地,在過去荒草亂石上建起的沁北產業集聚區成了小城市。這個集聚區既承接了閑置土地,又吸納了富余勞動力轉移,同時還吸引城市公共服務資源向產業集聚區匯攏。產業區內,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成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工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河南天香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丹說,進了產業集聚區,政府有扶持,土地有保證,服務有配套,發展有空間,農民就業有出路。

      這樣的產業集聚區,河南有180個,吸納了262萬人就業、其中農業戶口176萬人,大部分來自省內,實現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統計顯示,河南省10個城市新區已經規劃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成近300個、在建1400多個。截至去年底,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累計2465萬,省內轉移就業的人數首次超過省外。

      經過兩年來的奮斗,在確保了兩個“不犧牲”的前提下,河南城鎮化水平年均提高了1.8個百分點,2011年底達到40.6%。現代城鎮體系初步形成,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城互動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破解“三農”問題取得重大進展,“三化”協調發展格局已經初步形成。

      (三)

      河南的“三化”協調發展邁出了堅實腳步,他們仍在進一步探索——

      比如,協調發展的認識還需深化。要讓更多的干部群眾認識到,協調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不能急于求成。

      在平頂山市采訪,有份調查報告引起我們的注意:全市每年有20%的農戶有建房需求,如果不科學規劃、有效引導農民建設新社區,農村還是臟亂差,新型社區建設“拖不得”。建設新型社區,規劃可以一步到位,但實現需要過程,要與農民的生產方式轉變、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目前農村有三分之一的農民建新房沒有問題,三分之一的農民需要借錢,還有三分之一的農民蓋不起新房。因此,新型社區建設又“急不得”。

      “‘拖不得’是緊迫性要求,‘急不得’是科學性要求。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結合實際,既拖不得,也急不得!”平頂山市委書記趙頃霖說。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條件不同,發展路徑不同,選擇推進“三化”協調發展的方式和進度也不同,不能“一刀切”推行,“一窩蜂”推進,也不能“一模樣”推廣。

      比如,還有不少制度難題待解。“不是說讓農民做市民嗎?我們就住在城邊,啥時候能給我們城市戶口?”溫縣袁屯村的農民王小冬問。按照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5%的規劃目標計算,河南需要轉移農村人口1500萬,其中800萬人口將轉移到以縣城為主的中小城市。如何讓農民真正變成市民,如何保護農民合法財產權,使農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受益,這都需要進一步破解。

      再比如,一些薄弱環節還有待加強。

      工業硬實力不足,對“三化”協調主導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中信重工是河南洛陽最好的企業之一,但這個年產值158億元的企業,利潤率還不到5%。產業層次低、創新能力弱等問題也長期困擾著工業轉型。“三化”要協調,必須突破工業發展難點,迎難而上。

      新型城鎮化重要載體之一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在河南已是遍地開花,但每年從財政得到的資金只有10億元。河南省財政廳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涉農專項資金比較多,由于大多指定用途,分散使用,整合統籌用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操作難度較大。”與資金不足相對應,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仍需完善。盡管各地都在規劃醫院、學校、幼兒園、郵局、銀行、電信等服務機構進社區,但還難以滿足居民需要……

      務實河南,任重道遠。中原大地,崛起在望!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