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聯結鏈” 架起致富橋


    時間:2012-06-04





    京孟草莓基地休閑游引來眾多觀光客

    常袋鎮的紅提葡萄采摘園喜煞城里人

    送莊村合作社的羊奶袖珍西瓜賣得俏

    目前,以農民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為主要模式的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成為孟津縣農民走向市場,促進分散生產者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銜接的主要方式,形成了“產業鏈”、“流通鏈”、“利益鏈”等各種“聯結鏈”,架起了農民致富的橋梁。

    打造“產業鏈”  讓產品亮起來

    打造“產業鏈”,是該縣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探索出的一條成功經驗。以往,孟津的特色農業大都是遍地開花,不僅品種雜、產量低,而且不成規模,可以說是“一籃子裝不下,一卡車不夠拉”,習慣于提籃小賣的農民時常遭遇銷售難的困擾。近年來,該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土地連成片,把分散的農民抱成團,把分散的資金捆在一起,通過集聚效應,實現規模經營,培育和整合出多種傳統產業品牌,形成數百戶、幾千戶農民共創一個品牌的局面,有效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讓昔日養在深閨中的農業特色產品亮起來、俏起來。

    常袋鎮千畝紅提葡萄園始建于1999年。當初,由于缺乏種植技術,加之管理粗放,產量低品質差,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后來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引導下,建立起全縣首家紅提葡萄專業合作社,通過綜合運用技術、商標、廣告、合同等多種職能,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科學管理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促進了橫向聯合、縱向聯結,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先后引進洛陽綺夢、綠康等16家農字號龍頭企業進園區發展,種植紅提、青提、黑提、玫瑰香、紅寶石等20多個名優品種,不僅全面提高了園區葡萄的品種質量,而且使園區紅提葡萄種植面積擴大到3500多畝,并成功在工商部門為紅提葡萄注冊“洛紅”、“常袋”等兩個商標,成為洛陽市第一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商標品牌。

    實踐證明,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經營模式,不僅不能保證農產品品質,也形不成集約規模,更創不出優質品牌。農民喜歡專業合作社,關鍵在于合作社能夠解決單家獨戶難以解決的事,并為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目前,該縣已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08個,基本涵蓋了全縣各個產業鏈條,發展會員1.2萬人,輻射帶動農戶2萬多戶,人均增加收入2000多元。連片規模發展大棚蔬菜7萬多畝;梨、桃、蘋果、核桃等3.5萬畝;建成養殖小區200多個,存欄奶牛4.6萬頭,培育注冊了“慧林源”、“清河”、“財豐”、“洛紅”、“常袋”、“十里香”、“鶴興源”和“生生乳業、“阿新奶業”等一大批農字號品牌,使過去種養結構單一的傳統農業得以“脫胎換骨”,許多產品成為大中城市的“超市貴族”,成為拉動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構建“流通鏈”  讓市場火起來

    構建“流通鏈”,是該縣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又一成功做法。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最大的作用就是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合作社一方面發揮組織優勢,積極開拓銷售渠道;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經紀人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經紀人+大戶”的銷售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社共推銷農產品9800多萬元,占會員銷售產品的70%以上。

    送莊鎮梁凹村是遠近聞名的無公害蔬菜種植專業村,擁有日光溫棚、大拱棚、小拱棚等設施800多座,各種蔬菜種植面積達2700多畝。大棚建成初期,采用較為分散的小農經營方式,菜農之間缺乏價格、銷售渠道等方面的溝通協調,各自為戰,相互壓價銷售的情況比較嚴重。因此,每到蔬菜成熟季節時,菜販子總是對蔬菜的價格一壓再壓。菜農們往往是忙了一大年,“腰包”卻鼓不起來,嚴重挫傷了菜農的積極性。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掌握定價權?4年前,送莊鎮黨委協調,由梁凹村黨支部牽頭,吸收該村“兩委”成員和本村種植大戶,聯合成立了“慧林源”蔬菜專業合作社,先后建起慧林源蔬菜冷鮮庫、慧林源蔬菜交易市場、多媒體信息網絡平臺、寶龍慧林生態園等設施,申請注冊了“慧林源”無公害蔬菜品牌,并與各大蔬菜批發市場、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流通渠道。每到蔬菜成熟季節,便吸引了來自周邊各縣、市大型超市、加工企業紛紛前來采購。去年,在韭菜價格走低的情況下,“慧林源”韭菜仍以超出市場每公斤0.4元的價格被三全、思念等公司收購一空。今年,他們又和洛陽各大超市對接,產品直銷超市。

    作為孟津梨主產區的會盟鎮,充分借鑒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在鐵爐、呂村、雙槐、李莊4個村嘗試建立起孟津梨產業發展聯合黨總支,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會盟鎮孟津梨發展合作社,4個村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形成了“聯合黨支部+合作社+大戶”的種植和經營模式,有效改變了農戶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不利局面。合作社先后與洛陽、鄭州、濟源等多個大中城市的大型果品批發市場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形成了順暢的綠色“流通鏈”。每到成熟時節,梨還沒下樹就被各方客商預訂一空。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孟津梨的積極性,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1萬多畝,年產量達5000萬公斤。

    結成“利益鏈” 讓農民富起來

    結成“利益鏈”,是該縣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又一大亮點。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個經濟利益團體,不僅提高了產品質量,解決了農產品賣難,而且改變了粗放經營方式,促進了農業局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同時,更便于農民直接有效享受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扶持政策等,使農民的收入隨著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而“水漲船高”。這條“利益鏈”讓更多的農民鼓起了腰包,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

    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注重與社員結成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在專業合作社組建過程中,社員用資金,技術,承包地入股,成員享有產品定價權和合作社盈余分配權,合作社對社員的產前種子、種苗實行統一購進,分戶供給,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對社員的農產品,合作社根據市場確定最低保護價格,當市場價格低于合作社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時,以合作社確定的最低價格收購,保證社員利益不受損害;有的合作社不僅收購社員產品,還按社員銷售量向社員返利一部分銷售環節利潤。據測算,去年全縣各類專業合作社通過利益聯結方式促進社員人均增收2000多元,使社員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來,平樂鎮妯娌移民新村以建設農業生態高效園區為契機,發展以日本愛宗梨為主的果品產業基地千余畝。每到果品成熟季節,該村的精品梨專業合作社就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進行統一收購,分級包裝,采取訂單銷售的經營模式進行運作,讓社員的梨產品賣個好價錢。目前,入社社員達110余人,入股社員70多人,入股資金60多元。去年,精品梨專業合作社為社員銷售精品梨600多萬公斤,參社果農比未參果農每畝增收3000元。

    孟津縣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數萬農民間接或直接提供了致富項目,使全縣農業從以單個家庭為主的“散兵游勇”生產方式逐漸轉變為以合作社專業組織規模化集團作戰的生產方式。合作社專業組織正向農業生產的各個角落延伸,業務范圍已超出了傳統的林果、水產、食用菌等種養業,沼氣、農機、花木、糧食加工等新型合作社也紛紛涌現出來。合作社專業組織在密切干群關系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方面,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來源: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