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受多種因素制約,我省“窮省辦大教育”這個基本省情沒有改變,職業教育對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提供多種就業途徑的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面對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大戰略機遇,我省的職業教育如何迸發新的活力實現長足發展?改革創新成為突破發展“瓶頸”的不二之選。
創新體制機制 實施全民培訓
“職業教育規模小了不行,單一培訓也不行,必須聯合起來。” 信陽市平橋區委書記王繼軍說。
2009年,平橋區以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信陽市六職高為依托,聯合區內21家職業學校、培訓機構和企業,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縣(區)級職業教育集團——平橋區職業教育集團公共實訓基地。
隨后,區政府把農業、科技、民政等部門的各級各類培訓及涉外勞務培訓全部集中到實訓基地,每年開展各類培訓達15000余人次。
2011年,平橋區職業教育和就業服務局誕生,實現了職業教育與就業服務的無縫對接。
“同時,平橋籍中職學生還能全部免學費入學;平橋籍群眾都可以申請領取1000元的‘職業技能培訓券’,進行免費技能培訓。”王繼軍說。
一系列舉措讓平橋職業教育有了長足發展,擴大規模后的實訓基地吸引了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的CCC國際統一承包公司和信陽航空學校等一批企業、學校(院)入駐,培養出的大批高技能人才也成為平橋吸引企業投資的“金字招牌”。
整合資源 建設特色職教園區
“以前,鶴壁職業學校多而弱、專業設置小而全,為實現職業教育園區化、集約化發展,一個規劃占地面積6885畝的職教園區開始從圖紙搬進現實。目前已有5所院校入駐,投入建設資金4億元,完成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鶴壁職教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王軍說。
鶴壁市教育局局長王朝莊告訴記者,職教園區可不是幾所學校簡單地聚集,各片區中心位置均為實訓基地、圖書館、體育場等共享資源區,避免了重復建設,實現了各學校教育資源、生活資源、文化資源的共享。
“雖然資源‘共享’,但并不影響各學校的‘個性’。”王朝莊說,目前入駐的5所院校有4種不同的辦學體制,每所學校的專業設置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BT/BOT創新融資模式“借船出海”
職業教育要發展,項目建設要推動,僅僅依靠政府投入遠遠不夠。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職業教育,支持學校利用民間資本加快學校建設,成為許昌發展職教的突破口。
“BT(建設—轉讓)模式是投資商建成以后,政府按一定利息分年度還本付息。BOT(建設—經營—轉讓)模式是投資商投資建設,經營后勤服務設施,獲得一定收益后由政府收回。”許昌市教育局副局長楊春香介紹。
2010年,許昌衛校擴建遭遇資金“瓶頸”。許昌市教育部門就是借力河南蘭天教育集團,先期將學校現有后勤服務設施交由河南蘭天集團經營,一次性收取租賃經營費2000萬元,并通過教學設備回租方式融資500萬元,解決了項目啟動資金問題。
目前,許昌工商管理學校、許昌高級技工學校等也都采用BT、BOT模式建設。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以來,該市投入職業教育的民間資金累計達10.5億元。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政府購買、全民培訓的“長葛模式”,多元化投入、股份制辦學的“永城模式”,政府引導、民辦公助的“西平滑縣模式”,引廠入校、校企合作的“河南機電模式”等,各地的改革創新、大膽實踐,讓我省的職教發展活力十足。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