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淮濱縣田野里麥浪翻滾,田間的小麥清香撲鼻,該縣80多萬畝小麥將很快可以開鐮收割。(王長江 邱彥文 攝)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河南省“三夏”生產已進入倒計時。5月17日召開的全省“三夏”生產暨夏糧收購秸稈禁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分析研判了今年夏糧生產形勢,統籌安排部署“三夏”生產各項工作。
今年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繼續穩定在8510萬畝以上,其中優質專用小麥1533萬畝,較上年增加183萬畝。立春以來,全省上下狠抓麥田病蟲害防治,尤其是針對小麥條銹病發病早、擴展快和赤霉病發生流行風險高的不利形勢,省市縣財政安排近7億元資金支持開展大規模統防統治,全省條銹病防控面積3831萬畝次,赤霉病預防面積1.04億畝次,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一年。從目前情況看,小麥長勢較好,實現高產、穩產有基礎、有條件,如果后期不出現重大自然災害,有望再獲豐收。
目前,正是小麥促灌漿、增粒重的關鍵時期。據氣象部門預測,5月下旬全省還有三次降雨過程,可能造成局部小麥倒伏,影響灌漿,甚至影響產量。河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申延平表示,有關市縣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對出現田間積水的地塊,要組織農民及時清理溝渠,排除田間積水;對出現倒伏的地塊,要在排除田間積水的基礎上,通過壓低收割機割臺進行收獲。
搶抓農時確保顆粒歸倉,農機必不可少。今年“三夏”期間,全省將投入農機410萬臺(套),聯合收割機19萬臺以上,確保生產需要。
“農機數量有保證,還要搞好服務保障,強化農機調度。”申延平表示,省農業農村廳已經發放6萬張跨區作業證,還要聯合省氣象局提供跨區機收免費短信服務。農業農村部門要根據農機數量、收獲進度,及時發布作業信息,把農機調配到位。對突發異常天氣和局部農機短缺問題,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保證小麥適時收獲。農機合作組織已成為麥收的主力軍,各地要充分發揮其優勢,鼓勵開展訂單作業、承包作業、一條龍作業等農機服務,提高機收組織化程度。
會議要求,要組織農機生產企業、維修網點、農機推廣等技術隊伍,指導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等做好收割機械維修保養,把機具調整到最佳狀態;要加快淘汰損失率高的老舊收割機,并加強機手操作培訓;要組織農機、農技人員進村到田,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指導農戶、機手科學安排收割時間,控制好留茬高度和收割速度,提高作業質量。(記者 劉曉波)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