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熱能利用 成為河南碳中和的產業樣本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7-13





      “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河南已邁上“雙碳之路”,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日前召開首次會議研究部署重點工作。作為能源消費大省,如何交出“雙碳”高質量答卷,成為必須面對必須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要實現“碳中和”,能源轉型迫在眉睫。轉型無外乎兩條路,一方面是節能減排,大力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是能源結構調整,構建以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系統。


      對河南來說,地熱能同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是一種更為現實并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地熱能不可或缺。


      以萬江新能源集團為代表的地熱能開發企業不懈探索,讓河南地熱能供暖發展水平躍入全國前列,建成我國最大規模的地熱能供暖連片示范區,“依灌定采、同層回灌”技術水平達到行業領先,入選首批中國—芬蘭能源合作示范項目名單……


      地熱能利用,成為河南碳中和之路上一個生動的產業樣本。


      現在到了發展地熱能源的最好時機


      4月22日,國家地熱能中心河南分中心揭牌儀式在鄭州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專程出席,這是該中心首次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


      “‘十三五’期間,河南地熱能開發利用成績顯著,在技術進步和模式創新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產業配套政策和監管體系也日益完善。”曹耀峰高興地說,希望分中心進一步發揮河南地熱能供暖的示范效應,為全國地熱能源利用作出新貢獻。


      坐在臺下的萬江新能源集團董事長陳澤民聽后不禁感慨萬千。地熱能源這條路,他探索了10多年,現在終于等到了“天時地利人和”。


      陳澤民,是我國速凍食品的開創者。功成名就后,他并沒有選擇“解甲歸田”,而是開啟了第二次創業,把精力投入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地熱能源。


      “地熱能是最好的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會受天氣影響,唯獨地熱能365天24小時穩定供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陳澤民說,無論是“雙碳”目標倒逼的能源革命,還是經驗技術積累,現在都到了發展地熱能源的最好時機。


      據中科院公開資料,儲存于地球內部的熱量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目前我國地熱開發利用量約5億立方米,并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但地熱能在整個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還不足0.5%。


      根據河南省地熱研究院士工作站的研究報告,我省適宜進行地源熱泵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65.32%,探明的資源儲量相當于11.5億噸標煤。


      可以說,能源稟賦先天不足的河南,在地熱資源上卻是個“大戶”。按專家研究,全省地熱水每年可開采量超過59億立方米,按照5%的熱能量利用率測算,每年可解決約20億平方米建筑供暖需求,滿足約6000萬人冬季取暖需求,拉動相關產業投資4000億元。


      這是個前景光明的綠色產業。陳澤民說,每當看到國外先進的地熱能利用技術,心里就特別著急,河南再不搞就落后了。“我自掏腰包也要搞,不怕失敗,不怕投資打水漂兒,就是要敢冒險、敢創新。”


      兩年前,陳澤民整合了河南的地熱能研發和產業化資源,把地熱能集中供暖復制推廣到全省,目前已累計簽約開建供暖面積8600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對比傳統燃煤鍋爐供暖方式,每年可節約標煤超過1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0多萬噸。


      河南探索出了很多好經驗


      千米深井從地球內部提取熱量,中央“大腦”實時監控天氣預報數據,前方的傳感器自動采集居民家中室溫,這些數據相互打通后,可以在供熱站精準調控供暖水溫和流速,讓室溫始終保持舒適。


      這是記者在萬江新能源集團位于鄭州的智能云控中心見到的畫面。全省數百個小區的供暖信息實時顯示在大屏幕上,地熱能清潔供暖已邁入“云時代”,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能源降耗效果明顯。


      “智慧供暖”只是河南地熱能供暖模式領先的一部分。在鄭州,萬江新能源集團創造了分布式供暖的“鄭州速度”,采用以地熱能為主、多能互補的供熱技術和標準化、模塊化建設方式,多個熱源站同期建設,創下5個月完成538萬平方米清潔供暖工程的紀錄。如今,地熱能供暖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惠及10萬戶居民。


      在周口,針對當地供暖空白的現狀,在鹿邑縣、西華縣、沈丘縣等地建成地熱能供暖連片示范區,成為全國已建成的最大規模的地熱能供暖連片示范區。當地老百姓高興地說:“以前是硬過冬,現在是暖過冬。”


      過去,地熱能供暖采集的熱水多數被亂排,萬江新能源集團在全國首創“依灌定采,一采兩灌”的砂巖地熱開發模式,提取地熱水熱量完成換熱后,尾水全部同層回灌,取熱不取水,整個過程零污染、零燃燒、零排放,實現了地熱能集中供暖的核心技術突破。


      國內地熱能研究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也被“萬江模式”吸引,專門在河南設立了地熱研究院士工作站。


      “萬江專注于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集中供暖示范效應良好,在行業內具備顯著的競爭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汪集旸強調,“繼上世紀70年代李四光倡導地熱開發后,我國地熱能開發又迎來‘第二春’,河南探索出了很多好的經驗,特別是政府重視成規模開發利用,在這方面走在了前列。”


      目前,我省已有8個城市入選國家清潔取暖試點城市,省發改委、住建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生態環境廳等部門相繼出臺了支持地熱能供暖發展的政策,建成投用了省級地熱能供暖監測平臺,全省地熱能供暖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


      打造地熱能產業的“黃河模式”


      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支持碳減排貨幣政策工具,支持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的發展。


      這是個大產業。地熱能供暖已成為城市新基建的一部分,帶動了技術開發、管道施工、裝備制造、控制系統等多個產業。“一顆速凍湯圓培育了河南速凍產業,我相信地熱能也能帶動河南的一個新產業。”陳澤民說。


      事實上,河南地熱能供暖已經“出圈”。


      格力電器與萬江新能源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目前在清潔能源裝備的研發上已取得多項成果;


      國內能源界的大腕三峽資本主動拋來橄欖枝,真金白銀入股了萬江新能源集團……


      周口地熱能供暖連片示范項目入選首批中國—芬蘭能源合作示范項目名單,成為我省唯一的中芬能源領域合作項目,“河南模式”和“芬蘭經驗”在地熱能源上牽手。


      河南的“雙碳之路”已箭在弦上。上月底,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河南省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河南將迎來一場能源革命。


      “河南地熱能資源儲備豐富,地熱在碳減排中可以大有作為。”汪集旸院士說,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家族中,地熱是一種最為現實并具有競爭力的新能源,其能源利用系數高達73%。


      “河南地熱能供暖很多方面已經領先,我們可以攜手打造地熱利用的河南模式、黃河模式。”86歲的汪集旸院士對河南地熱能源前景十分看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河南來說,既面臨重大挑戰,也蘊含重大機遇。


      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將在中國舉辦,地熱行業都在等待中國業界的好消息,我省地熱界正抓緊申請在河南設立分會場。


      國家能源局不久前發布《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到2035年,再比2025年翻一番。


      這些政策東風預示著地熱能已由過去的“微不足道”變為現如今的“舉足輕重”,進入飛速發展的嶄新時期。


      “我雖然快80歲了,但我覺得事業才剛開始,我們不但要當好河南乃至全國地熱能源的領頭羊,還要走上世界舞臺競技,讓清潔能源改變世界!”陳澤民說。(記者 董林 李曉瑋 陳輝)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