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要搞“村級市”,有專家說是“瞎胡鬧”。首個“村級市”是什么樣?建“市”的初衷和目的是什么?是務實的創新“改革”還是“折騰”?
4月18日,黃河北岸,河南省濮陽縣西辛莊村,一排排別墅格外亮麗,人工湖綠波蕩漾,廣場周邊有樓房、圖書室、醫院、超市,儼然一派城市景象。
同一天,“西辛莊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研討會”在濮陽舉行,來自河南省社科院等單位的多名專家齊聚討論西辛莊村要掛牌成立“村級市”的構想。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西辛莊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提出,西辛莊要成立全國第一個“村級市”。
啥是“村級市”
是一個由附近15個村組成的大型農村社區
一大早,李連成就忙得團團轉,除了正常的村務事,他正在為“村級市”掛牌做準備。
外界對“村級市”的爭論和質疑,李連成并不在意,他說,“概念和內容是兩回事,俺這個‘村級市’并不是行政級別上的‘市’,是村級‘市’。一沒公務員,二不設行政機關,成立后還是正村級,我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支部書記,說到底就是一個由附近15個村組成的大型農村社區,我們建市的目的就是想讓老百姓過得更好一些。”
那么,更名的必要性在哪里?又會給村里帶來什么好處?
李連成說:“這一想法是我提出來的。其實,‘村級市’就是新型城鎮化的一種創新模式,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體現在西辛莊的成果和結論,就是‘市有啥俺有啥’,但不包括公務員、機關以及種種‘市病’。”在李連成看來,他心目中的“村級市”“有學校,有醫院,有賓館,有超市,有水電氣暖,有下水管道”。他的夢想是“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農村現代化,就是縮小農村和城市的差距。城市有啥咱有啥”,但城市堵車咱不堵車。
已基本實現多數城市功能是西辛莊村的底氣。
去年,西辛莊20多家企業產值有十幾億元,村民人均收入2.6萬元,全村有8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解決周邊村莊就業人口1萬多人,并建設成了位列濮陽市八大村級工業園區之首的著名電光源產業工業園。看到西辛莊村條件越來越好,周圍15個村的群眾紛紛表示自愿并入西辛莊,有一個村全部村民都摁了手印。在西辛莊村所屬的慶祖鎮政府,記者看到了這個聯名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親筆簽名和按下的鮮紅手印,據說當地幾個村莊90%以上的村民同意。
事實上,從一個窮鄉僻壤到全國文明村,再到提出成立全國首個村級市,西辛莊村用了整整21年時間,實現了“家家有工人,戶戶有股份”,由傳統純農業村向新型工業村的轉變。“以前西辛莊村窮得很。那時候東辛莊蓋的瓦房都很多,記得小時候下地割草從東辛莊村過,看見人家蓋的瓦房,吃的玉米面饃,就想咱們啥時候能夠吃上就中了。”東辛莊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愛林告訴記者。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上,1986年她從西辛莊村嫁到了條件相比之下比較好、僅一條路之隔的東辛莊村。“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現在卻又反過來了。”
為啥要建“村級市”
是減少政府和城市壓力的一個好辦法
也有人認為改名只是“圖虛名”,或者只是一種炒作的噱頭,形式大于內容。
對此,李連成認為這不是誤解,而是不理解。“咱農民向往大城市的生活,啥叫大城市?說到底還不是生活條件比咱農村強嗎?”李連成認為:一個村富了不算富,帶動周邊村致富才算富。西辛莊改名后仍然歸現在的慶祖鎮管,節約的2000多畝耕地可以用來建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或成立農業生產公司等,說到底就是走三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城里有的農村也要有,要農民變成市民。李連成認為,如果全國農村都實現建市的夢想是減少政府和城市壓力的一個好辦法。例如,小城鎮建設需要行政機關,村級市就沒有這些麻煩。現在農民在大城市看病難,還有農民孩子在城市上學難。有的為上學還租了一間房子,這個投資恐怕太大了。建村級市就是解決農民在城市里遇到的困難,也是解決現在城市的困難。
盡管外界爭議不斷,但西辛莊村的村民們熱情未減。今年87歲的李志勤告訴記者,“現在村里吃水不要錢,有線電視不要錢。天然氣每月每人免費使用6立方米,超額每立方米只收兩塊錢。用電每人每月能免費用7度,超額每度也就5毛多錢,老百姓得到了實惠。”記者了解到,村里有自己的幼兒園和全市一流的標準化小學,全部免收學雜費。村里有高規格敬老院,孤寡老人供養一律免費。2009年村里投資8000萬元建起了一家縣級非營利性醫院,由村民控股,所有居民都是股東,看病也基本上全免。該醫院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病房內空調、暖氣、衛生間一應俱全,目前擁有專家和醫護人員近90人,緩解了附近農民“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看病還得花路費”的困難。
住著小洋樓,享受著諸多免費福利的村民如何掙錢?今年65歲的村民李殿啟給記者算了筆賬:兒子兒媳都在村辦的照明公司上班。兒子月薪2000多,兒媳月薪超過2300元。僅小兩口的工資,每年就超過5.5萬元。家里還有7畝地,老漢種著,糧食蔬菜基本自給自足。村里的速生楊分紅,每五六年能分1萬多元。再加上村辦企業的分紅,一家人每年掙個10萬元松松的。
李連成向記者描繪了“西辛莊市”的整體規劃:“市”中心是一個大型廣場,“市”四周設4個仿古大門,周邊全都是兩層樓。4個角是12層小高層,已經設計并動工了。一村一區,以村的名字命名,很多村的村民已經開始交錢買房了。“市”里還要建一個能容納2000名孩子的幼兒園、一所2000名學生的小學、一個2000人規模的療養院……未來“西辛莊市”的規模將達到6萬至10萬人,讓西辛莊村附近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住在社區里,工作就在社區附近的工廠或者農業企業里,真正享受著城市的生活。
不過,也有村民認為,其實村里改不改名也都無所謂,只要是村里有了發展,只要是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村”和“市”沒啥區別,甚至叫新型農村社區也沒什么不好。記者采訪了幾位濮陽市民,他們覺得叫“市”也就是更好聽一些,因為畢竟15個村并到一起了,基層組織管理也要由村民自治變為居民自治。但了解西辛莊的人還提醒,更現實的一點是,掛牌后擺在西辛莊面前的除了招商引資外,如何吸引年輕人安心地在村里上班將是必須思考的問題。目前村里80%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家里的不足20%。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