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走進實驗室,望著那些高高低低的儀器、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以及瓶瓶罐罐里不斷膨脹的幼胚、嫩綠色的小芽,還有憑借儀器才能看見的遺傳物質,記者簡直無法把它們與大田里碧波萬頃的麥苗、金黃的麥粒和餐桌上雪白的饅頭聯系起來。
“目前,農作物栽培技術的貢獻已經超過了優良品種。”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陽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
另一位副主任尹鈞笑著給記者解疑釋惑:根據對我國糧食單產增長因素的分析,扣除資金投入增加的因素后,單產增加中有35%至45%歸功于技術進步的作用,而在技術進步對糧食單產提高的總貢獻中,研究推廣優良品種所占的貢獻份額為33.8%,先進的栽培技術占34.1%。
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主攻方向就是栽培技術。正是通過先進的儀器,科學家們將大量的幼胚、基因變成了高產優質的小麥:創造了百畝連片小麥畝產751.9公斤、玉米畝產1018.6公斤、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畝產1770.5公斤三項黃淮海地區超高產紀錄。
小麥作為全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有著“夏糧豐全年豐”的說法,河南作為全國第一小麥生產大省,小麥種植面積占全國的五分之一,產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強。
為什么同一片天、同一片地、同一個品種,全省小麥、玉米的平均產量為380公斤左右,而高產地區可以達到小麥700多公斤、玉米1000多公斤?先進的栽培技術起了很大作用。
栽培技術主要在于“因材施技”。不同的氣候、土壤、水分、肥力,糧食產量大有不同,栽培技術起著關鍵作用。該中心副主任、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河南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郭天財多次陪同溫家寶總理視察河南小麥生產。2011年春季大旱,郭天財向來河南視察小麥生產的溫總理提出了“以澆為主、措施前移、分類管理、科學應對”的管理意見。今年風調雨順,郭天財又向來河南察看苗情的溫總理提出了“看苗看天看地、科學施肥管理、防治病蟲草害、促根壯蘗增穗”的管理建議。
郭天財把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工作形象地比喻為“超高產攻關田、核心試驗區、技術示范區、輻射帶動區”同心圓成果轉化模式,通過這個被溫家寶總理高度評價為“河南經驗”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因材施技”栽培技術在全省蓬勃開展,支撐了河南小麥總產連續9年創歷史新高。
來源: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