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建國:在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上,內鄉正走在河南最前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9-22





      隨著河南省委工作會議召開,以及《人民日報》對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的重磅專訪,河南“十四五”發展“規劃書”和“施工圖”全面亮相。這份事關河南未來的“施政綱領”圍繞縣域經濟,明確提出關鍵部署: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把“一縣一省級開發區”建設作為重要載體,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創新開放“建高地”的同時,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


      新發展格局下,如何在率先實現縣域經濟“成高原”中走在最前?如何用好資本招商的新方法?如何打造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縣域樣本?帶著這些問題,上周六,在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委書記楊曙光主持下,筆者為內鄉縣領導干部、企業家代表等,做了題為《在率先實現縣域經濟“成高原”上走在最前  在 “兩個確保”中交出高質量跨越發展“內鄉答卷”》專題報告。


      報告開始,筆者對比了先后兩次、橫跨十年的考察心得,表達了對內鄉印象的巨大改觀。


      這十年,從產業集聚區起步期,到產業集聚區快速發展,到產業集聚區“二次創業”,再到剛剛結束的省委工作會議提出的“一縣一省級開發區”,縣域發展的產業載體在不斷變化、升級、迭代;這十年,從縣域經濟的起步爆發,到縣域經濟的快速崛起,到縣域高質量發展,再到省委工作會上提出“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縣域經濟‘成高原’”,縣域的地位、重要性,縣域發展的風口和機遇,也一直在不斷增強、升級。當然,這十年,具體到內鄉,變化同樣巨大,甚至可以說,內鄉是河南變化最顯著、最深刻的縣域,用一個詞總結就是:翻天覆地。


      多年前內鄉曾被稱為宛西“經濟洼地”,而前幾天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在省委工作會議報告中,把內鄉作為“頭部帶動型”案例,充分肯定了內鄉發展的模式、路徑。


      這種橫跨多年的對比和反差,反映了內鄉這些年在縣域發展,特別是最近五年以來在縣域高質量發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是內鄉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五年。


      這種巨變,內鄉的領導、朋友,感觸一定很深。筆者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縣域經濟,最近五年,又增加了鄉村振興這個領域,全國跑了500多個縣域,河南縣域這些年也跑了好幾遍,筆者是從全國、河南的縣域坐標里,來看待內鄉這種爆發式發展。內鄉這五年的變化,從全國來看,也是罕見、稀有的。


      從經濟總量和增速來看,過去五年,內鄉GDP由2015年的147.9億元增至2020年的263.1億元,年均增長11.6%,這五年,縱向對比下,是內鄉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五年;從區域發展來看,過去五年,內鄉是整個南陽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縣,綜合實力實現了從全市第三方陣向第一方陣的歷史性跨越,橫向對比下,這五年,內鄉實現了由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關鍵性跨越和歷史性轉變;從全省縣域發展來看,過去五年,內鄉成為了“龍頭帶動型”縣域高質量發展樣本,通過充分利用發揮、放大牧原、金冠、飛龍等“龍頭”“鏈長”作用, 縱向推進全產業鏈整合,橫向推動產業集群集聚式發展,形成了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鄉現象、內鄉經驗、內鄉模式;從全國來看,過去五年,內鄉初步搭建、具備了爭創全國百強縣的超級配置,包括“頭部”企業,優勢的主導產業生態,全國一流的縣域金融生態,頂格推進的營商環境,互相成就、深度融合的政企關系等,這五年,內鄉站上、站穩、開啟了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新節點、新階段、新周期。


      這種變化背后的本質和路徑,內鄉模式、內鄉縣鄉背后寶貴、領先的探索、試驗,內鄉高質量發展背后的新邏輯、新理念,特別值得認真梳理、總結,并被放到全省、全國的層面,進行充分的探討、參考、借鑒,乃至復制、放大、推廣。


      剛剛結束不久的內鄉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勇當區域發展領跑者、跨入全省20強、接近全國百強縣門檻”的總目標,并提出實施“五大戰略”,把“四縣一中心”作為主攻方向。


      南陽市委書記朱是西談到項目謀劃時,重點談到了一個理念:要敢于跳起來摘桃子。內鄉定下的這個總目標,充分體現了朱是西書記的這個理念。


      筆者結合上周在內鄉的考察,結合這次黨代會報告中的新思路、新理念,以及對比全國縣域的發展路徑,嘗試總結了縣域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內鄉模式”四大亮點。


      第一,優勢產業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


      內鄉這種提法和實踐,不僅僅表明它是踐行產業集聚理論最好的縣域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對產業集聚的理論進行了極大的拓展、創新。


      特別是這次考察中,內鄉從產業鏈最前端的原糧輸入、飼料加工,到養殖、屠宰、物流,再到農牧裝備、肉制品加工,乃至更遠端的醫療化工等,充分發揮了牧原的“龍頭”和“鏈長”作用和功能,實施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發展。


      內鄉這種謀篇布局的視野,這種以項目來承載發展理念的方式,這種不斷放大優勢產業的生態復合競爭力的做法,這種全產業鏈集群式思維模式,特別值得全省乃至全國縣域借鑒學習。


      這次考察的幾個在建項目,包括牧原智慧物流園、高標準數字化種養循環示范區、牧原食品城、農牧制造裝備孵化園等,可以說,打通了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飼、養、加、農、工、貿”于一體的生豬全產業鏈體系,已經有了全面起勢的基礎和態勢。


      這里,想舉一個細節。上周考察內鄉后,筆者與內鄉縣委書記楊曙光座談四個小時,收獲很多,受到的震撼也很大。楊書記圍繞現代豬產業生態,從產業鏈最上游,一直講到最下游,講如何布局、破題,如何整合、完善,如何借力借勢等。特別是談到可以利用牧原的豬小腸資源,來謀劃布局肝泰納為代表的醫藥化工產業,從龍頭企業如何尋找,如何借用飛地經濟模式,來借勢借力等。


      筆者聽完非常驚訝、震撼,內鄉不僅僅從宏觀上布局、謀劃,而且在產業的細分領域、在產業鏈條的終端也考慮了如何把思路、機遇落地成項目、產業,這種視野和方法,以及專業程度,堪稱全國縣域的典型代表。


      這一點,特別值得內鄉的領導、朋友,值得河南,乃至全國的領導、朋友學習。新發展格局下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領導干部加強學習、研究政策,使自己成為各自領域的行家里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搶抓機遇、融會貫通。


      在總結正陽花生產業生態時,筆者用了一個詞:吃干榨盡。內鄉現代豬產業生態,也正通過優勢產業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朝著這個方向邁進,這四個字不出幾年,就能在內鄉充分落地實現。


      第二,頂格推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在與楊曙光書記交流和考察后,筆者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這樣一件事:從表面來看,內鄉這五年的大發展,是上馬了一大批項目,還有一批企業茁壯成長,形成了若干個優勢主導產業,但真正的原因是營商環境在不斷優化。


      筆者很認同楊書記談到的理念:“頂格推進”打造最優營商環境。


      這個頂格推進,首先是頂格傾聽,面對企業家、面對市場,學會傾聽,也就學會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是充分認識到: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市場化改革的主角。他們最了解市場、最關注趨勢、最了解技術、最熟悉上下游產業。企業是加快高質量跨越發展的關鍵所在,黨委、政府和企業是發展命運共同體。


      談到“黨委、政府和企業是發展命運共同體”這點,筆者特別認同楊書記的觀點:“企業圍墻內的事情由企業負責解決,企業圍墻外的事情由政府負責解決。”這句話有道理,但還不夠深入,應該拆除這道“圍墻”、打破這個邊界,如果政企能夠深度融合,實現兩者間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就能夠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也能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這方面,內鄉和牧原之間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內鄉政府聯合牧原,對內鄉農商行進行了成功改制,牧原也成為內鄉農商行第一大股東,實現了農商行和牧原集團的并表等,再比如,同樣通過政企深度合作,推動了農牧設備制造和農牧物資的生產制造這個產業集群的落地、壯大等。


      這個觀點,很接近于安徽省長王清憲提到的“城市合伙人”的發展理念,就是政府要圍繞產業發展的定位、方向,認真總結市場生成機理和產業集聚經驗,充分運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運用合伙人思維,推進政企深度融合,進而努力在整合資源中展現更大作為,在落實國家戰略中推動企業與城市共同發展。


      其次是頂格協調,也就是流程再造、機制創新,向過去層層匯報的低效協調模式“開刀”,對政務服務流程實施并聯式、扁平化改造,通過“鏈長制”“專班制”,通過經濟運行月調度和項目工作周調度等機制,來提高項目建設和服務企業的效率。甚至對內鄉這樣有跨越發展的強烈需求、需要趕超發展的區域來說,在骨干企業遇到問題時,黨委、政府要點對點地解決問題,讓“由下而上”逐級協調向上推進的工作流程,變成“由上而下”的頂格協調推進機制,主要負責人親自推動,靠前指揮,企業的需求“一站搞定”。


      再次是頂格推進,就是要構建統一指揮、分工協作、權責對等、協同高效的落實機制,打破畫地為牢、條塊分割,打通產業、行業、部門之間的分隔,增強工作推進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內鄉“頂格推進”打造的最優營商環境,其結果就是,把營商環境升級為產業生態構建,通過產業生態的構建,實施全產業鏈在地化發展的態勢,有效降低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降低核心企業和供應鏈企業之間的物流成本、研發成本等,還能夠通過供應鏈數據的應用解決數字化供應鏈金融的問題,最終打造出最優的產業生態圈。


      第三,打造區域性金融高地。


      新一屆河南省委省政府上任以來,資本招商一直是新一屆河南省委、省政府聚焦的重點之一。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河南省長王凱在多次調研、會議座談中,均強調了用好產業引導基金等多種形式的資本招商。近期,河南更是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資本招商的政策文件,筆者也在解讀中說,河南正式開啟資本招商新時代。


      如何玩轉資本招商?如何把金融思維貫穿到縣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中?有沒有好的模式和樣板?來內鄉之前,筆者還不確定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來了內鄉之后,筆者發現答案是現成的。內鄉在金融驅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和在資本招商方面的經驗,特別值得總結、推廣、復制,全省資本招商縣域標桿,就在內鄉。


      當下的內鄉,不僅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金融新業態層出不窮;而且還入選全國縣域數字普惠金融百強縣,上市掛牌企業數量居南陽第一,縣域經濟證券化水平位居南陽第一……


      內鄉是全省第一批把“金融驅動”作為核心發展戰略的縣域之一,并且明確提出打造“區域性金融高地”目標,通過理念先行、政策優化、創新模式,構建良好的區域信用環境、融資平臺,創新連接管道方式方法,走出一條利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這方面,內鄉有三點特別關鍵的創新。


      一,供應鏈金融模式。內鄉創新推出以牧原集團為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在累計為上下游數百家供應鏈企業發放貸款40多億元的同時,做大做強供應鏈金融業務,建設生豬產業鏈數字化金融服務管理系統,牢牢抓住了數字時代發展機遇。


      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投資基金。2020年8月,內鄉創設并發起了河南全省首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金,重點圍繞以牧原集團為代表的飼料加工、生豬養殖、屠宰加工、環保處理和“種養加”一系列生豬產業發展體系進行投資,并帶動與之相配套的農牧裝備、生態農業、公益事業等項目建設,并通過基金的產業引導投資,進一步提升內鄉縣核心產業競爭力,推動內鄉縣優勢產業結構優化,最終撬動內鄉縣域經濟高質量跨越發展。


      三,資本招商模式。這方面,內鄉通過創新實施“龍頭企業+園區平臺+政務服務+金融服務”和“園區平臺+資本招商”等模式,推動牧原供應鏈企業集群式入駐,初步形成了政府營造低成本營商環境、核心企業多元賦能、產業生態共生共榮的生動局面。


      第四,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的內鄉樣本。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如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成為擺在各地面前的重要課題。作為河南劃定的鄉村振興鞏固提升縣,今年內鄉在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中,定下了“建設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的目標。


      考察、交流下來,筆者對內鄉實現這個目標非常有信心。原因是,內鄉已經找到了一條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好路子,并且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以高標準種養循環示范區項目為引領,不斷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重點領域產業集群是加快落實鄉村振興的重點。而這方面,內鄉在實施優勢產業在地化全產業鏈集群發展過程中,通過以牧原等龍頭企業為鏈長、龍頭,以高標準種養循環示范區項目為引領,以成鏈、成片、成群為思路,一方面打造高標準農田、種養生態循環產業園及優質基本煙田,推進農業規模化、品質化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色列農業園等園區載體平臺,推動特色農業發展,以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二,打出全域整治牌,通過資源資產化,統籌規劃農業資源,充分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如何破解鄉村振興、錢從哪里來的難題,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這方面,內鄉提出了全域整治的概念,正在探索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探索農戶宅基地自愿有償退出補償機制,增加農戶財產性收入。同時,統籌規劃整合鄉村空間(土地)和自然資源(山水林田湖草),植入金融資本等現代生產要素,做好農村的土地、森林、水、砂石、礦產及生態環境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動“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農戶權益股份化”,通過把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轉化為市場資本和金融產品,開辟市場融資新渠道,實現農村資產的市場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金融動力。這點,因為內鄉已經有了充分打造區域金融高地的經驗,有了金融驅動的思維方式,可以期待,內鄉在這項創新方面,為全省率先做出示范和突破。


      三,通過“新鄉建”行動,建設美麗鄉村。這方面,內鄉著重突出分類實施,示范引領帶動的操作思路。示范引領帶動方面,內鄉正在探索以典型村落、龍頭項目作為先導區和示范區,一方面推動農民收入不降反增,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另一方面,助力推動區域村莊優化布局,實現村莊高質量規劃建設。分類實施方面,內鄉強調通過科學把握鄉村差異性,通過規劃設計、要素投入、督導考核、宣傳培訓等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鄉村找準發展路徑、發揮自身優勢,分類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四,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培育壯大農村數字經濟。數字經濟發展和經濟數字化轉型,將重塑產業經濟和社會治理的新格局,對縣域發展而言是一次賽道升維、增量空間巨大的新機遇。內鄉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特別強調要搶抓數字經濟的機遇,并且在新基建領域率先開始布局。特別是在包括農村電商等在內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發展方面,內鄉正在通過大數據、遙感等技術,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推動數字鄉村治理、數字鄉村服,用數字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文/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 楊建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