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關工委主任顧秀蓮和安利公益基金會副主席黃德蔭與中西部的“我的夢想”兒童畫比賽獲獎孩子合影
多方關注更多農村娃將吃上熱乎飯
“春苗營養廚房”今年落戶河南,135所中小學成為受助對象
國家啟動農村孩子營養改善計劃,河南26個試點縣獲得20億資金
核心提示
自去年4月以來,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在各界關心下影響力日增。記者調查河南營養改善計劃推行進度,90%以上試點縣推行課間加餐,專家認可了目前的加餐形式,但認為其營養價值和意義不及完整午餐。今年,“春苗營養廚房”落戶河南,135所中小學成為受助對象。國家已經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河南26個試點縣獲得了20億元資金,這筆錢將讓更多農村孩子中午吃上熱飯。
3月21日上午,由中國關工委、安利公益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營養問題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包括教育、衛生等部委官員,多家民間公益基金會負責人,“免費午餐”發起人鄧飛和專家學者等在內的近300人參會。自去年4月以來,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在各界關心下影響力日增,當年年底,國家斥資160億啟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這被媒體解讀為“國家接棒”。在此背景下,此次論壇集合“各路人馬”有著特殊意義,學者稱改善學生營養應當從各自為戰轉為合力推動,注重整合效應。
記者調查河南營養改善計劃推行進度,90%以上試點縣推行課間加餐,已吃上免費午餐學校擔心“加餐來了、午餐沒了”。
論壇
留守兒童不是營養不營養,而是吃飽吃不飽
3月21日的留守兒童營養問題高峰論壇,可謂國內致力于改善留守兒童膳食營養狀況的各方力量最齊的一次聚會。
中國關工委、衛生部、教育部、國務院婦兒工委、河南省關工委相關負責人,以及包括免費午餐、中國青基會希望廚房、兒基會營養包、安利公益基金會春苗營養廚房項目負責人等在內的諸多公益力量代表,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學者赴會。論壇也在微博上與網友實時互動,接受提問。
論壇上,引人關注的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發布的《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調研報告》,這份報告是由安利公益基金會資助、從去年8月至今年2月間所完成的,在數據上,所依據的是2010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針對青海、云南、廣西、寧夏等4省(區)農村貧困學生所做的營養狀況調查報告。
調查結果顯示,受調查的農村小學生中,身高和體重均明顯低于同年齡段兒童正常值,生長遲緩率近12%,身高低于同齡城市孩子6至15厘米;低體重率達到9%,體重低于同齡城市孩子約7至15公斤。營養攝入嚴重不足,維生素C的攝入量幾乎為零,有72%的學生上課期間有饑餓感,其中每天都會有饑餓感的高達三分之一。
楊東平認為,數以千萬計的農村少年兒童營養不足,身體、智力發育滯后,已經成為危及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發展的嚴峻問題。
不過,2011年被與會者公認為是留守兒童營養危機出現轉機的一年。上半年,民間公益力量與媒體的互動,引發了全社會對免費午餐的熱情參與。下半年,國家則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每年撥款160億元,率先在680個縣(市)啟動國家試點,這些地區農村約2600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學生每天可獲3元膳食補貼。
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經過對青海、云南、廣西、寧夏四個地區留守兒童營養狀況抽查發現,貧困地區學生的身高等指標有了一定的提升。
盡管如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此次研究課題的執行負責人之一薛文俊認為,留守兒童膳食困境依然嚴峻:“目前很多貧困地區的問題仍然是,不是營養不營養,而是吃飽吃不飽、吃上吃不上(在校午餐)。”
焦點
公益力量是小鲇魚,國家計劃才是大鯊魚
一說起留守兒童營養改善,很多人都會想起“免費午餐”,這無疑是去年最火、也是最成功的民間公益項目。事實上,除此之外,還有“九陽希望廚房”、“卡夫希望廚房”、安利公益基金會和國家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合作的“春苗營養廚房”以及各地多樣化的“蛋奶工程”項目等,均在致力于改善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的營養狀況。
其中,“春苗營養廚房”計劃三年內投入5000萬元,為中西部10個省份貧困地區的學校配備1000個“春苗營養廚房”,并派出志愿者監督項目實施。去年,該計劃已在廣西、重慶、陜西、河北、安徽等6省市建成600所廚房,讓15萬個孩子告別了單調乏味的簡易飯食。今年,他們將出資2000萬元,集中在河南、湖北、寧夏等再建400所廚房。
“河南省關工委已初步確定將我省南陽、三門峽兩市7市縣的135所中小學校作為捐助對象,由安利公益基金會為每所學校出資5萬元建設廚房、購置炊具、培訓廚房管理員等。”安利公益基金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預計今年4月開始摸底調查,9月份正式啟動。
而去年年底,國家正式啟動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被認為是改善留守兒童營養最重量級的一筆。以河南省為例,26個試點縣獲中央財政資金20億元,約300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將在以后每年的200天內每天獲得3元膳食補貼。用鄧飛的話說:“我們民間公益力量是小鲇魚,國家計劃才是大鯊魚,能根本性地改變這一領域狀況。”
論壇上,“各路人馬”以后如何協調配合,如何確保善款安全使用成為焦點話題。
楊東平認為,目前每一種營養改善項目都在單獨進行,存在著很多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在多種營養改善公益項目并舉的情形下,應打破原先“各自為戰”的狀態,合力推動農村學生的營養改善。
實踐中,廣西“馬山模式”值得關注,其采取的是“政府+公益組織+媒體+群眾”多方合力推動的形式,經費為國家財政每人每天補助3元,福基會免費午餐基金加1元,媒體和網友進行監督。而以捐建廚房為主的春苗營養計劃也采取了政府財政和志愿者監督結合的形式,相關負責人稱,此次選擇的南陽與三門峽兩地,就有5縣為國家營養改善計劃試點縣,有廣泛合作空間。
調查
加餐不如吃口“熱乎飯”
截至目前,河南省已有4所免費午餐學校,分別是魯山縣桐樹莊小學、上寺小學、刺坡嶺小學和嵩縣紙房鄉板廟小學。
魯山縣瓦屋鄉上寺小學是河南省第二所吃上免費午餐的學校,去年4月正式開伙,150個孩子自此吃上了熱騰騰的午餐。今年3月18日,該校校長雷九元受訪時對免費午餐贊不絕口,但卻擔心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民間資助會撤出進而導致斷炊。
桐樹莊小學負責免費午餐的武天龍老師有同樣的擔心,他說,免費午餐項目的目標是以戰略公益推動公共政策,一旦政府接棒,免費午餐勢必退出。當地教育局已開始招標,為學生提供的是3元的課間加餐,但“加餐不頂午餐管用,午餐沒了中午還得來回跑或餓肚子”。
雷九元還稱,國家營養改善計劃只覆蓋了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餐費,相比之下,免費午餐還覆蓋了學前班孩子的餐費和廚師的工資支出。“如果免費午餐退出了,能否用國家這3元讓我們自主支配來做午餐?”
對此,鄧飛對記者明確表示,在國家推行營養改善計劃的試點縣,免費午餐一定會退出,退出時間表目前還沒有確定。“在推動國家政策出臺后,我們民間力量的主要任務會轉到如何監督政府用好這筆錢上。”
記者注意到,在免費午餐淘寶旗艦店公示的捐助信息中,我省4所免費午餐學校的受資助時間均到2013年4月以后,但幾所學校賬戶資金均不夠撐到本學期結束。
不過,鄧飛表示請免費午餐學校不必擔心,即使退出以后,對于學前兒童的餐費以及廚師的工資,免費午餐項目仍會繼續提供支持。同時,免費午餐項目會在營養改善計劃尚未覆蓋到的貧困地區繼續尋找受捐學校。
回應
26個試點縣目標鎖定“免費午餐”
來京參會前,記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按照國家營養改善計劃部署,截至3月12日,我省已有柘城、盧氏、民權、寧陵4個試點縣開始為學生提供營養加餐,模式為“奶+x(x為雞蛋、面包、火腿腸或水果等)”。
對此進度,負責此項工作的省教育廳體衛藝處仍嫌稍慢。3月6日至9日,該處組成兩個督導組前往各縣督促,明確本月底前26個試點縣須全部開始供餐。
督導組還發現,盡管在政策層面上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4種營養改善方式,包括課間加餐、午餐、送餐等,但90%以上的試點縣均采用課間加餐。
“主要原因在于食堂條件比較差。”該處處長郭蔚蔚19日受訪時表示,目前,26個試點縣中只有9.1%的學校有食堂,但其供餐能力也十分有限。
今年2月24日,河南省教育廳邀請包括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李文杰在內的六七位專家和部分一線工作人員,召開了營養分析會議。專家認可了目前的加餐形式,但認為其營養價值和意義不及完整午餐。
郭蔚蔚說,他們由此確定的目標是,通過兩到三年時間達到提供完整午餐,而這一精神在縣區督導時也做了強調。針對現狀,郭蔚蔚稱將要求每個試點縣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學校嘗試搞午餐,“看看里面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飯錢有了,爐灶從哪里來?記者了解到,對于食堂建設,為了配合營養改善計劃,國家啟動了“薄弱食堂改造”工程。“河南獲得了9億元資金,我們的要求是這筆錢今年一定要花完,花好。”郭蔚蔚預計,這筆資金將使26個試點縣有能力提供午餐的學校達到三分之一。
郭蔚蔚很關心在京舉行的此次論壇,他表示,民間公益力量和媒體在推動國家政策出臺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希望各界繼續參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有意捐建廚房的可與試點縣結合,若想新設免費午餐學校,可以在試點縣之外,以便讓更多農村孩子中午吃上熱飯”。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