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動員令”的思想大討論
作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河南經濟總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五,但是質量和效益卻相對低下,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長期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2011年9月29日,國務院下發《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河南為完成中部崛起的歷史使命肩負起重任。
建設中原經濟區,河南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繼續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機遇面前,挑戰和危機并存。河南審視自己:18個省轄城市發展基礎參差不齊,各級干部對于中原經濟區建設新使命的認識各不相同,“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等“老四難”始終存在,“土地哪里來、減排哪里去、要素怎么保、物價怎么辦”等“新四難”又擺在面前。
怎樣讓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積極探索破解發展的難題?河南省委、省政府認識到,領導干部必須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把風氣搞正,把工作做實,切實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
圍繞這一命題,《河南日報》從2010年6月開始刊發系列評論文章,分別就“機遇”、“憂患”、“規律”、“大局”、“創新”、“責任”、“實干”、“為民”等8個關鍵詞,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深入、全面的解析和闡釋,持續形成了“一文九論十八談”和“新十八談”,在廣大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一年多來,全省18個省轄市和省直主要部門相繼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進行歸納梳理、深刻剖析,并積極向群眾問策問計,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科學發展天地寬
通過學習討論,河南形成了“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的實踐要領,找到了“三具兩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為諸多難題的解決找到了突破口,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作為全國傳統農業大省和糧食生產核心區,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進程中,河南提出了確保糧食產量到2020年實現1300億斤的發展目標。照此計算,平均每年都要增產20多億斤。在人多地緊的省情下,既要保糧,又要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相關矛盾更加突出地擺在河南面前。
為破解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土地資源緊缺的一系列難題,河南省國土資源廳抓住主要矛盾,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努力推動資源管理與利用方式的轉變,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
農業部門持續推進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大中型灌區改造,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不斷鞏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通過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和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促進糧食增產。
截至目前,河南已連續13年實現土地“占補平衡”,使全省耕地穩定在1.2億畝。“保紅線”為糧食產量連續8年創歷史新高奠定了堅實基礎。2011年,在遭遇冬春連旱、秋季連陰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河南省糧食生產仍然實現了“八連增”,首次邁上1100億斤的新臺階,全年糧食生產總產量1108.5億斤,比上年增產1.9%,連續6年超千億斤。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物價、支撐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決“人往哪里去”的難題,需要多管齊下,相輔相成。
一位干部說,沒有大開放、大招商、大項目,快速崛起就是一句空話。開放招商被視為河南開放帶動戰略的“八策”之首和綜合性戰略舉措,得以強力推進,經過一年多來的創新與實踐,取得了“一舉應多變”、“一招求多效”的綜合帶動效應。富士康電子、格力電器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項目戰略布局河南;62家央企簽訂的19項戰略合作協議和130個重大合作項目紛紛落地中原;全年新批準外商投資企業355個;全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61.4%,同比提高31.2個百分點。河南經濟的外向度和帶動力顯著提高,有力促進了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拉動了經濟增長、加速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加了社會就業。
與此同時,河南通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大勞動技能培訓服務,促進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通過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等途徑來解決“人往哪里去”的問題。2011年,河南全省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4.1%,省內轉移就業人數首次超過省外,千百萬河南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圓了就業夢。
河南省始終將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持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2011年,河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實際增長8.4%,增速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2.7%,提高1.7個百分點,居民收入增長進一步加快;全省財政用于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支出2815億元,占財政支出的66.3%;醫保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城鎮基本醫保和新農合參保率分別達到93.8%和97%。為有效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河南還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
和諧之美秀中原
一位干部坦言,剛開始自己認為“十八談”只會停留在“談”上,乃“紙上談兵”,不知能談出什么實際效果,沒想到通過查找問題,真的看清了“癥結”,統一了認識,并找到了破解之法,最重要的是隨著問題和矛盾的逐步解決,整個社會充滿了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加團結和諧了。
的確如此。通過“一文九論十八談”和“新十八談”,群眾逐漸感覺到,河南干部的民生情結更重了,身邊的人文關懷更多了。能夠獲取經濟效益但違背群眾意愿的事情不能做,以破壞環境資源為代價的“發展”不能要,努力實現和諧發展、綠色發展,這些新的發展理念正在成為全省干部群眾的共識和追求。
春回大地,和風勁吹。第七屆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和壬辰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即日將同期在鄭州舉辦。兩大活動“花開并蒂”,既實現了文化資源的共享和招商活動規模效益的提升,又節約了時間降低了成本。雖然只是時間節點的調整,看似不經意的細節處理,卻帶來了“一升一降”的實實在在效果。
求真務實、創新發展,如春風化雨潤澤中原,正通過廣大黨員干部的探索與實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注入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