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變農民為市民,促進農民就地轉移
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
全國“兩會”期間,中原經濟區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成了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焦點,他們認為: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指農民上樓,把農民搬進大樓里就行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變農民為市民、化村莊為社區,實現農村基本設施的配套,資源保障的共享,促進農民就地轉移。
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指農民上樓
駐豫全國政協委員宋豐強認為,中原經濟區建設中“三化”協調發展,提出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這個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指農民上樓,把農民搬進大樓里就行了。
宋豐強說,改革開放以來,上億農民工進城,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但現實生活中農民工仍處于“候鳥式”狀態。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張亞忠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時說,以提高城鎮化質量為目標,讓進城務工人員分享到城市公共服務,從戶籍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方面加快進行改革。
“所以,特別是對新生代的農民工,要加以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為使他們今后能夠留在城里,城鎮化制度應該有系統的考慮,不應當讓他們重復父輩的老路子。”宋豐強認為。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化村莊為社區
“河南持續探索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農業現代化為基礎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基于省情的必然選擇。”駐豫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白虹光說,城鎮化是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城鎮化水平低,必將影響我們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進程。
全國人大代表、駐馬店市市長劉國慶說,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將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從根本上破解“三農”難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變農民為市民、化村莊為社區,實現農村基本設施的配套,資源保障的共享,孕育工商業發展,促進農民就地轉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
近農產業布局應當下沉到鄉鎮
全國人大代表、輔仁集團董事長朱文臣認為,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主要靠消費拉動,而消費主要集中在城鎮,所以新型城鎮化能提振消費、擴大消費,解決消費結構的提升問題。
朱文臣認為,農民就業解決得快慢,決定著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靠工業、服務業支撐,所以又提出了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
“現在已經形成規模的優勢企業,可以重新布局,把一些近農產業、近農服務業,向鄉鎮和縣里轉移,用它們來支撐鄉鎮、縣域經濟的發展,支撐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朱文臣說,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該鼓勵大城市承接企業的研發中心,鼓勵企業將車間建在鄉鎮。
來源: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