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伴著悠揚的汽笛聲,中歐班列(新鄉—西歐)滿載41箱機械設備、防疫物資等貨物首發開行,作為這趟班列的首批“乘客”,它們的目的地是歐洲第三大河港、比利時第三大城市列日市。坐標比利時,還未烘烤的可可豆能否想到,待它成為巧克力時,可以“打飛的”來到鄭州國際郵件樞紐口岸,不再“換乘”北上廣,就能直達海淘客手中。
打造整體功能強大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與樞紐經濟發展高地,這個春天,在河南省的碼頭、機場、鐵路組網,看到的不只是貿易數字的簡單增長,還有交通樞紐、經濟樞紐向樞紐經濟蝶變帶來的正向“蝴蝶效應”。
區域發展,交通先行。占據交通樞紐位置的城市往往更能搶占發展先機,成為一方經濟樞紐。但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這些傳統優勢正面臨重新洗牌或優勢變弱的挑戰。比如,交通“流量”大于“留量”,制造業高端供給不足,內需潛力尚未充分釋放等問題。
高位嫁接、優勢再造,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推動交通區位優勢向樞紐經濟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向現代產業體系優勢、內需規模優勢向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優勢轉變,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何為“樞紐經濟”?指對交通樞紐位置、軟硬件基礎、集散能力等較為敏感的產業,通常布局在臨港、臨空、臨高鐵等區域,直接受益于交通樞紐的布局。近年來,河南省在交通區位方面形成比較優勢,全國“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中有五個經過河南。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基本建成,鄭州1.5小時航空圈、4小時高鐵圈覆蓋全國主要經濟區。如何加快優勢轉化,將諸多單個優勢疊加成更強的綜合優勢,是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
抓住結合點,再造產業優勢、科創優勢。樞紐經濟在于,抓住交通區位與相關資源要素的結合點,向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延伸,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以周口為例,周口將農業基礎與周口港結合,先后引進涵蓋玉米淀粉及深加工、大豆壓榨、發酵豆粕、中央廚房等投資超百億元的農業項目,打造糧食產業園、糧食儲備中轉基地,在現代臨港物流與農產品精深加工之間找到了“化學反應”。
在長三角,交通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科創優勢。半小時左右的高鐵通勤,讓上海與蘇州相城在“總部經濟”中找到契合點。在上海總部從事基礎性研發、在周邊城市設置生產性研發中心并實現量產,是眾多長三角創新型企業的“優選項”,也誕生出“工業超市”技術服務、生產性研發“飛地”等技術合作模式。
從要素集聚到輻射帶動。交通樞紐是集聚資源的“強磁場”,但打造樞紐經濟,還要更好發揮交通在城市群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在省內城市競合中,鄭州無論是交通區位還是產業集群,可謂一枝獨秀。近日,鄭州成為國內第四個重要國際郵件樞紐口岸,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F許可證成功換發。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沿海、不臨邊的鄭州,之所以能成為航空物流樞紐,與其內陸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是分不開的。突出龍頭帶動,強化省內其他城市在打造樞紐經濟中的參與度,發揮不同城市在裝備制造、食品加工、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的作用,無論是對于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還是在全省范圍內深度整合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提升資源配置效能,都大有裨益。
《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樞紐經濟發展規劃》已經出爐,為我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繪好了規劃圖與施工圖。構建交通樞紐新優勢、變“流量”為“留量”,我們才能更好發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讓河南成為資金、物資、人才、信息等各類要素資源暢流匯聚的“樞紐之地”。(于晴)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