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三農”。今年,河南省將采取哪些強農惠農的政策措施,來實現糧食穩定增產、農業繼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2月2日閉幕的省委農村工作會議透露,今年河南省將采取六大舉措,確保農業農村工作持續求進。
高標準糧田力保糧食增產
【現狀】耕地減少的趨勢不可逆轉,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約束加劇的矛盾不斷凸顯,依靠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的空間有限,保障農業持續增長和農產品穩定供給的難度增大。
【措施】今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工作的一大亮點,就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到2020年,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
會議提出,結合糧食核心區建設規劃,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統籌推進水、電、路、林等田間生產設施建設和平原村莊規劃布局,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灌溉設施完善、農機裝備齊全、技術集成到位、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高標準永久性糧田。最終以6000萬畝高標準糧田,確保2020年河南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到1300億斤。
產業化集群打造現代農業
【現狀】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方式尚未確立,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缺乏聯結紐帶,一家一戶的生產難以有效應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措施】按照基地支撐、龍頭帶動、流通服務、特色高效的原則,以當地資源優勢為依托,以產業關聯為紐帶,以涉農經濟組織協作為基礎,突出基地化、標準化、規模化、信息化、產業化,選擇一批上下鏈接、合作緊密、以就地加工為主的農產品產區,推進產供銷一體化、農工貿一體化,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
會議特別強調,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一要產業化,即必須有龍頭企業帶動,與農業生產和農民緊密結合在一起,強調農產品的就地加工;二要系統化,在縱向形成生產、加工、銷售產業鏈條的同時,要求相關產業配套服務的系統化,農業生產基地式布局發展,促進同類加工企業的集聚;三要空間布局適應產業特色,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三化”協調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現狀】在河南省大部分農村,村鎮建設有新房沒新區,住上樓房的農民種地不方便,打工沒企業。
【措施】不再是單純的新農村建設,而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這是今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工作的亮點之一。會議提出,今后河南省將堅持分類指導、科學規劃、群眾自愿、就業為本的原則,優先推動產業集聚區、城郊村、城市新區、重點鄉鎮的村莊遷并改造,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對居住邊遠、分散的貧困農民實施扶貧搬遷和生態搬遷。
依靠農業科技創新增收增效
【現狀】連續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今年關注了“農業科技”,提出“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把農業科技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尚屬首次。
【措施】在農業科技方面,會議指出,河南省將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引導科研教育機構開展農技服務,培育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著力抓好種業產業發展,做大做強種子企業,建立支持和保護體系,加強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優化種業發展環境;加快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大力發展農業教育,培養農業高層次人才,培訓農村實用人才。
農業經營組織化解決賣難
【現狀】過去的一年,“蘿卜哥”現象頻現,農產品賣難問題突顯,一定程度上是農業經營組織化不高的體現。
【措施】著力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會議提出,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經營道路,在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環節,支持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為基本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把“產加銷”各個環節有機聯結起來,形成農業產業化集群;完善農產品市場和流通體系,支持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提前進行產銷銜接,大力發展各類農產品市場、期貨市場,減小價格波動;建立健全市場監管體系,在農產品消費的組織化環節,加快建設農業基層公共服務機構,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和追溯體系建設。
深化改革切實保障農民權益
【現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拉大,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依然薄弱,農業比較效益仍然很低,農業農村要素資源流向非農產業和城鎮的趨勢沒有改變,城鄉要素交換關系仍不平等,二元結構矛盾依然突出。
【措施】會議提出,在促進農業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農外轉移過程中,切實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分配好土地非農化和城鎮化產生的增值收益;在維護農民財產權和促進轉移就業的前提下,鼓勵土地流轉,鼓勵農村人口的進城落戶。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