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2009年8月之前,姚先佩所在的姚灣村全體村民還居住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所在的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庫區。姚先佩形容原來的生活是:足不出村,油鹽醬醋茶。
經歷三年的融合、發展,如今沿鄉村的水泥公路進入姚灣移民村,一眼望去是整齊的白色農舍,村南是連片魚塘,村北是幾個養殖場,村邊上還有幾十座蔬菜大棚,儼然一個“小江南”。為擴大規模、節約成本,姚灣村2011年一口氣成立了水產養殖、蔬菜種植兩個合作社。而從高效農業里節省出來的300多名勞動力經培訓后,工作在鄭州周邊的建筑工地、花草種植園里。
“去年我們算了筆賬,一個魚塘一年凈掙2萬5千元,一個大棚1萬至2萬元,現在人人忙致富,打牌也只能找‘起牌手都哆嗦’的老人了!”姚先佩笑著說。
目前,從全村32個占地380畝的連片魚塘、33座蔬菜大棚和4個養殖場中嘗到甜頭的姚灣村民總結自己的致富經時說:“一靠幫扶政策好,二靠融入當地快,要從心里變成當地人!”
“搬遷前,中牟縣就依據我們村的情況確定了‘水產養殖、高效種植、勞務輸出和特色副業’四大致富途徑,搬來半個月,就先對全村勞動力進行了技術培訓,周邊村里的鄉親也是熱心腸,不僅借錢,還傳授技術。”姚先佩說。
26歲的姚周峰在2009年之前和妻子在深圳打工。聽說移民搬遷,姚周峰意識到這是一個可以改變個人甚至全村生存狀態的機遇。于是辭去工作,搬至中牟后,姚周峰和父親當年就承包了移民村里的17畝魚塘。
2009年底,姚周峰的妹妹也出嫁到中牟縣姚灣移民新村不遠的官地廟村。姚周峰妹妹的出嫁讓全家、甚至全村“被欺生”的疑慮徹底打消了。“我們逢年過節就會到鄰村走一遭,鄰里有個紅白喜事,我們也會過去搭個手,幾回下來,有個打工的活兒鄰村也都先照顧我們!”
可天有不測風云,2011年3月,姚周峰的父親在外出買魚苗的路上遭遇車禍,當場身亡。在周邊群眾的幫助下,姚周峰把父親葬在中牟后,還把留置在淅川庫區的姐姐也接了過來。現在挑起全家大梁的他說:“我們全家都要在這里扎根。”
越來越紅火的日子讓姚先佩感受很深:“搬遷后半年最想家,可只要把移民組織起來搞好經濟發展,移民從心里變成當地人了,移民就穩得住、能致富!”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