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 ——《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綱要(草案)》摘要 重大意義 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 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有利于國家區域經濟布局的進一步完善;有利于國家統籌協調梯次推進發展重大戰略的實施;有利于國家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板塊;有利于河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明晰發展定位、發揮自身優勢;有利于河南堅持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經濟發展規律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規律,更好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是鞏固提升農業基礎地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需要;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需要;是促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為全國同類地區創造經驗的需要;是加快河南發展,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需要;是帶動中部地區崛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 總體要求 核心提示 建設中原經濟區,主題是科學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標是富民強省,核心是“三化”協調,活力是解放思想,動力是改革開放,方法是統籌兼顧,關鍵是實干實效。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富民強省目標,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主導作用、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切實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務實發展、建設務實河南,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進一步創新體制、擴大開放,著力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推進產業結構和城鄉結構調整,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推動中原經濟區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支撐中部地區崛起和服務全國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戰略定位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鞏固提升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新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全國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在加快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進程中同步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探索建立工農城鄉利益協調機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和農村人口有序轉移機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為全國同類地區發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提升中原城市群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人力資源高地,成為與長江中游地區南北呼應、帶動中部崛起的核心地帶之一,引領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支撐全國發展的重要區域。 ——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充分發揮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加速生產要素集聚,強化東部地區產業轉移、西部地區資源輸出和南北區域交流合作的戰略通道功能;加快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形成全國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傳承弘揚中原文化,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 基本原則 ■堅持穩糧強農,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 ■堅持統籌協調,把促進“三化”協調發展作為推動科學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 ■堅持節約集約,把實現內涵式發展作為基本要求。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目的。 ■堅持改革開放,把改革創新和開放合作作為強大動力。 戰略布局 核心提示 按照區域自然條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與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相銜接,優化中原經濟區區域經濟發展布局。 總體發展布局 按照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原則,努力構建放射狀、網絡化、板塊式發展格局。 推動區域互動聯動發展,形成板塊優勢(見右圖)。 依托重要交通通道,優化空間開發格局。提升鄭州交通樞紐、商務、物流、金融等服務功能,增強引領區域發展的核心帶動能力。依托亞歐大陸橋通道,壯大沿隴海發展軸;依托京廣通道,拓展縱向發展軸;依托東北西南向、東南西北向運輸通道,培育新的發展軸,形成重點開發地帶。逐步擴大軸帶節點城市規模,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加強對外聯系通道建設,實現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保障措施 建設中原經濟區,是全省人民合力推進的事業,是造福全省人民的事業。全省上下要立足全局、融入全局、服務全局,凝心聚力,務實重干,努力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要緊緊抓住重大歷史機遇,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在法律法規框架下,努力破解“三化”協調發展難題。要充分發揮好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各方面力量,發揮各自作用,做出應有貢獻。要堅持“三具兩基一抓手”,強化項目帶動、品牌帶動、創新帶動、服務帶動,著力推動務實發展、建設務實河南,以務實發展樹立起務實河南的形象。要加強組織協調,全面落實國務院《指導意見》明確的任務和政策措施,抓緊編制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對《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進行細化,確保落到實處。政府應通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年度計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動員組織全社會力量貫徹實施。 ■增強鄭州龍頭作用和重心作用,推進鄭汴一體化發展,建設鄭洛三工業走廊,促進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許昌、漯河、濟源融合發展,努力打造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板塊,提高區域發展的整體帶動能力。 ■強化洛陽、三門峽、濟源、焦作協同發展,鞏固在陜晉豫毗鄰地區的領先地位,發揮在與關中—天水經濟區、太原城市群對接互動中的中堅作用。 ■推動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南陽合作發展,增強在豫皖鄂陜毗鄰地區和淮海經濟協作區中的影響力,發揮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前鋒作用和對接沿長江中游經濟帶的骨干作用。 ■促進安陽、鶴壁、濮陽聯動發展,凸顯在晉冀魯豫毗鄰地區的優勢,成為與環渤海經濟圈銜接聯系的前沿。 發展目標 具體分兩步走: ■第一步:五年彰顯優勢。到2015年,初步形成發展活力彰顯、崛起態勢強勁的經濟區域。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力爭高于中部地區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8000元,財政總收入增速高于生產總值增速,城鎮化率達到48%。內陸開放高地基本建成。 “三化”發展協調性明顯提升。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城互動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破解“三農”問題取得重大進展,“三化”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教育科技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文化強省建設取得新進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品更加豐富,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教育質量整體提高,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斷擴大,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充分發揮。人力資源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上升。 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就學、就業、就醫、養老、住房等問題得到更好解決。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更加完善,人民權益得到更好保障,社會大局更加和諧穩定。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撐作用明顯提升。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主要經濟總量指標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成為帶動中部地區崛起的核心地帶,走在中部地區崛起前列。 ■第二步:十年實現崛起。到2020年,糧食生產優勢地位更加穩固,工業化、城鎮化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趨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建設成為城鄉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優良、社會和諧文明,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經濟區。 實現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必須牢牢把握“四個重在”實踐要領: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 主體功能格局 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形成以中原城市群為重點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以糧食生產核心區為重點的農業戰略格局,以“四區兩帶”為重點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1.中原城市群。按照向心布局、集群發展的要求,提升鄭州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鞏固提高洛陽副中心城市地位,聯動周邊城市,增強地區性中心城市綜合承載帶動能力,推進城際軌道交通體系和高速鐵路建設,加強城市功能互補和產業分工,加快產業集聚,實現交通一體、產業鏈接、服務共享、生態共建,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建設輻射帶動能力強、經濟聯系緊密、城市層級分明、體系結構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城市群。 2.糧食生產核心區。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依托黃淮海平原、南陽盆地和豫北豫西山前平原產糧大縣(市、區),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形成規模效益明顯的糧食主要生產區,發展現代農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儲運企業向主產區集聚,建設集中連片、高產穩產的國家優質商品糧生產基地。 3.生態功能區。以山脈、丘陵、水系為骨干,以山、林、河、田為要素,推進建設桐柏大別山地生態區、伏牛山地生態區、太行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構建橫跨東西的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和縱貫南北的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
(一)構建統籌城鄉的新型城鎮化支撐體系 核心提示 加快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必然要求。充分發揮中原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加快構建符合河南實際、具有河南特色的現代城鎮體系,走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引領“三化”協調發展。 1.提升中原城市群支撐能力。完善中原城市群聯動發展機制,建成沿隴海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和全國重要的城鎮密集區。加快鄭州都市區建設,高水平規劃建設鄭汴新區。推進教育、醫療、信息資源共享,實現電信、金融同城,加快鄭汴一體化進程。推動鄭州至開封、洛陽、新鄉、許昌、焦作之間多層次快速交通網建設。 2.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城市組團、城市新區、中心城區協同發展。優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態。加強城市新區建設。發展城區經濟,重點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現代化水平。 3.增強縣域城鎮承載承接作用。把有條件的縣(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把基礎較好的中心鎮發展成為小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和帶動農村發展能力。提升縣城發展水平。推動具有資源和產業基礎條件的特色鎮,發展特色明顯的礦產資源、農產品加工和文化旅游服務業。 4.增強新型農村社區戰略基點作用。積極穩妥開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率先推進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城市近郊區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統一組織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探索建立新型農村社區管理體制。 5.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解決農民進城的就業、戶籍、住房、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問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區、城市近郊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鼓勵信陽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新鄉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先行先試。 (二)構建競爭力強的新型工業化支撐體系 核心提示 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支撐能力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依托。堅持做大總量和優化結構并重,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融合,構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節能環保、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走以科技含量高、信息化涵蓋廣、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主要內涵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強主導作用,有力支撐“三化”協調發展。 1.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建設鄭州汽車制造基地。推進鄭州、漯河、鶴壁、信陽、南陽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建設。提升輸變電裝備、大型成套設備、現代農機、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競爭力。擴大面制品、肉制品、乳品果蔬飲料產業優勢。加快培育一批特色輕工產業集群,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綠色建筑材料。大力推進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融合發展。加快重點鋼鐵企業產品結構升級。推動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 2.優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先導產業。推進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優勢產業發展,建設鄭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推進南陽國家生物質能示范區建設。重點發展超硬材料、高強輕型合金等新型材料,推進洛陽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電動汽車。 3.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大交通大物流戰略,建設以鄭州為中心、地區性中心城市為節點、專業物流企業為支撐的現代物流體系。建設鄭州內陸無水港。推進區域物流樞紐建設。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提升鄭州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推動鄭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貨品種。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會展服務、服務外包、法律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4.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按照產業集聚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的原則,科學規劃建設產業集聚區,充分發揮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中的承載作用。培育和引進龍頭型、基地型企業,促進同類企業、關聯企業和配套企業集聚。統籌現有城區與集聚區功能布局,促進產城互動發展。破解資金、土地等要素瓶頸制約。 5.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推動中心城市重點承接發展高端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縣城重點發展各具特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三)構建優質高效的新型農業現代化支撐體系 核心提示 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城鄉繁榮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前提。堅定不移地把“三農”工作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走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夯實“三化”協調發展、城鄉共同繁榮的基礎。 1.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組織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和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規劃。加強興利除害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強力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2.建設全國優質安全畜產品生產基地。調整畜禽生產結構。重點推進黃河灘區和豫東、豫西南“一帶兩片”奶牛、肉牛,沿京廣生豬、肉羊,豫南淮河流域家禽等優勢區域開發。推進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加快發展現代水產業。 3.建設特色高效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國重要的油料和果蔬花卉生產基地。壯大觀賞苗木產業。加強城市郊區和交通沿線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建設。積極發展棉花、油料、煙葉等大宗經濟作物,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林果業、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 4.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建立健全“公司+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模式的利益聯結機制。 5.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氣象等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及產品可追溯制度。建設鄭州、商丘、駐馬店等大型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建立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體系。 (四)構建功能完善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核心提示 現代化基礎設施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重要保障。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交通、能源、水利和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功能完善、協調配套、高效便捷、支撐有力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1.交通基礎設施。推進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交通設施建設,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網、鐵路網絡和航空樞紐基本框架,構建全國重要的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 2.能源基礎設施。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提高開發利用效率,建立安全、高效、清潔的現代能源保障體系,建設全國重要的綜合能源基地。 3.水利基礎設施。構建江河、水庫、灌溉渠系和城市水網連接體系,形成以南水北調總干渠和淮河、黃河、沙潁河“一縱三橫”為基本格局的水系網絡。 4.信息基礎設施。加強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實施智慧中原、無線城市、中原數據基地和光網城市等重大工程,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提升鄭州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網絡交換樞紐地位。 (五)構建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開發支撐體系 核心提示 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是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根本保證。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和結構問題,顯著提升人口綜合素質,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努力建設全國人力資源高地。 1.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提高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化城鄉中小學布局。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推動教育基礎薄弱縣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辦好現有鄉鎮中心幼兒園,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推動多種形式辦學。 2.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不斷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提升高校人才驅動、學科驅動、創新驅動、品牌驅動水平,打造育人高地、集聚高地、創新高地、服務高地。加強學科建設,推動建設一批高校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推進鄭州大學211工程建設,實施河南大學百年名校振興計劃,加大省部共建高校建設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高校進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提升省內其他高校整體水平。 3.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股職業教育,探索多元化辦學模式。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全面推行以校企合作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鼓勵鶴壁、駐馬店等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職業教育園區。 4.推進人才大省建設。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人才、項目、技術、資本高效對接機制。加大對國家“千人計劃”、省“百人計劃”人才和特聘教授人才、優秀高層次人才的扶持獎勵力度。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