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實干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
今年的物價形勢如何?如何承接產業轉移?怎樣全面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1月9日上午,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第一次記者招待會,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克,副省長張大衛,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維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楊盛道,省財政廳廳長錢國玉,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孫廷喜,省水利廳廳長王樹山,省商務廳廳長李清樹,圍繞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李 克
建設中原經濟區關鍵在做
記者:《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出臺后,我省做了哪些工作?周邊地區有哪些反應?今年我省貫徹落實《指導意見》有哪些舉措?
李克:國務院《指導意見》出臺后,我省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把握精神實質,深入學習貫徹;梳理分解了180項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加強對口銜接,爭取到交通運輸部等多個部委和部分金融機構的支持;落實支持政策,推進項目實施。
目前,周邊地區和海內外投資者更加看好中原經濟區,河北、山西、山東、安徽與我省周邊相鄰的城市,先后表達了參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意愿,一批世界500強和國內500強企業落戶河南。
今年我省將采取以下舉措貫徹落實《指導意見》:一是修編《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提交省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二是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編制好《中原經濟區發展規劃》;三是抓好支持政策落實,爭取再與國家部委簽訂一批戰略合作協議;四是牢記責任關鍵在做,按照盧展工書記要求,找準位置,主動融入,搶抓機遇,務實發展,盡快把建設中原經濟區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張大衛
八項舉措發展產業集聚區
記者:經過三年多實踐,我省產業集聚區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省政府將采取哪些舉措來促進產業集聚區又好又快發展?
張大衛:省政府將繼續按照“四集一轉”的要求,重點采取八個方面的措施促進產業集聚區又好又快發展:一是完善規劃布局,進一步優化集聚區空間布局;二是培育主導產業集群,圍繞六大高成長性產業、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四大戰略先導產業發展重點,優先支持80個集聚區加快提升集群規模和水平;三是提升綜合配套能力,促進功能集合構建;四是推進產城互動發展;五是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六是加強投融資平臺建設,力爭全年融資超過40億元;七是增強人力資源保障,力爭為集聚區培訓各類技能人員70萬人以上;八是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
張維寧
加強調控穩定價格水平
記者:2011年我省居民消費價格漲幅預計在5.5%左右,今年物價形勢會怎樣?將采取哪些調控措施?
張維寧:總體上看,今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相互交織,經過努力,保持價格總水平逐步趨穩完全可能。今年我們將重點采取四項措施穩定物價:加強重要生活必需品購銷調運和市場調控,保障市場供給;認真執行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和整頓不合理收費,降低流通費用;強化價格監管,對串通漲價、哄抬價格等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著力保障民生,確保低收入群體生活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
楊盛道
做好第三屆承接產業轉移系列活動
記者:今年我省將如何進一步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
楊盛道:近年來我們緊緊抓住新一輪產業轉移機遇,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成效顯著。今年,我們將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目標,致力于引進更多的龍頭型、基地型企業;列出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目錄,引導產業集群轉移、特色轉移,錯位競爭;進一步建立完善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使引進的項目早日開花結果;同時認真做好第三屆承接產業轉移對接系列活動,切實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
錢國玉
千億資金打造十項重點民生工程
記者:2011年財政部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入了多少資金?今年在改善民生方面有哪些新的舉措?
錢國玉:2011年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合計2814.9億元,比2010年增長31.4%,占財政支出比重達66.3%。其中落實十項民生工程資金超過700億元,超額完成目標。今年財政部門將繼續集中財力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人民群眾更多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全省用于十項重點民生工程的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新實施的惠民政策涵蓋教育、醫療、社保、住房保障、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
朱孟洲
集中打造6000萬畝以上高標準糧田
記者:請問我省將如何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朱孟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要求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得到增強,農產品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我省將在糧食核心區規劃95個縣市區,完善提高現有1600萬畝高產糧田,集中打造6000萬畝以上高標準糧田,平均畝產1噸以上,建成2000個萬畝方、2萬個千畝方、20萬個百畝方。實現良種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達到100%,為2020年糧食產量達到1300億斤奠定扎實基礎。
來源:“新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