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中國之重,重在哪里?河南之責,責在何方?
穩糧強農,重中之重。一億人的吃飯問題,泱泱大國的戰略安全,實賴糧食之充盈,全靠農業之基礎。糧食一旦危機,猶如釜底抽薪;基礎倘若不牢,必定地動山搖。
糧為政先,糧安方可議太平;農是國本,本立才能定前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乃基礎之基礎。農強糧豐,牽動著億萬人民的美好愿景,保障著神州大地的穩定安寧,影響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速度質量,推動著華夏祖地的振興繁榮。
建設中原經濟區,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這是國家的千鈞重托,這是河南的莊嚴承諾,這是歷史的勇敢擔當,這是時代的神圣大責。實現新型農業現代化,走好“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我們必須先行先試。
就像唱民歌,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有河南特色。立足省情,著眼實際,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首要位置,確保糧食安全,確保食品安全,確保環境安全。
猶如擺棋局,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找主攻方向。力求在提升糧食生產能力上實現新突破,在提高農業效益上取得新進展,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上邁出新步伐。
好比繪丹青,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要會統籌兼顧。跳出“農”字做文章,用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破解“三農”難題,以領導方式轉變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筑牢城鄉共同繁榮的基石。
中原糧食豐產的重大意義如何認識?河南農業發展的重大價值如何評估?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科學路徑如何設計?原豐的《新型農業現代化強基固本》一文作出了回答,讀后令人心潮澎湃,干勁倍增:拱衛國家發展方略,為全國同類地區創造經驗,河南使命光榮,責無旁貸。
夯實基礎,充滿希望的田野才能碩果累累;開拓創新,新型農業現代化必將日新月異。
新型農業現代化強基固本
■原豐
(一)
人類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到文明之光、農牧分工,都離不開“民以食為天”這個永恒主題,遵循著“手中有糧、心里不慌”這個樸素真理,驗證著“農業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個理性結論。
古今中外,無數民變戰亂、朝代更替,多以饑荒為導火索,因饑寒交迫而引發。無農不穩,無糧則亂。農業,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
“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當今世界,人口激增,糧食需求剛性增長,而制約因素日益凸顯,食物短缺、糧食危機成為重大國際問題,糧食被當成重要的戰略物資。
農業穩,天下安;農業興,國家盛。
(二)
中原經濟區建設大幕開啟,在這個波瀾壯闊的舞臺上,農業和糧食生產注定是一出重頭戲。
“能不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責任的。”胡錦濤總書記的諄諄告誡,寄托了黨和國家對河南農業的殷切期望。
“農業是河南的優勢,中原經濟區建設,依然需要在念好‘糧食經’的基礎上全面展開。”溫家寶總理在農業生產的關鍵時節視察河南,對河南農業和糧食生產寄予無限希望。
省九次黨代會指出,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強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基礎作用,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城鄉繁榮。
確保糧食安全,夯實農業基礎,始終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中之重。
(三)
穩糧強農,強基固本,乃河南自身發展所需,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擔當。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華農耕文明從此發端,在不斷開拓創新中發展,至今綿延不衰。
“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副河南農村常見的春聯,是千百年來農民內心愿景的真切反映,也是中華農耕文化的具體表現。
“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歷史上兵連禍結,加之水旱病蟲等災害頻發,人民飽受饑荒之苦。距今最近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饑饉仍讓人心有余悸。
“誰來養活中國人”的沉重命題,一度是國人心中難以排解的“結”。
歷史在警示我們:穩糧強農,民之大業,國之根本,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弦要始終緊繃!
(四)
農業,是河南的優勢、驕傲和光榮。河南,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糧倉”、“國人廚房”。
河南歷屆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者,對農業地位和功能的認識,清醒而深刻。“對河南來講,糧食生產怎么保是個很大的問題。糧食生產,只能進,不能退。”省委書記盧展工的這句話,表達出河南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堅守和擔當。
勤勞樸實智慧的河南兒女,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埋頭苦干,推動河南農業發展取得輝煌成就。
進入新世紀,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6年超千億斤、連續8年創新高、連續11年居全國首位,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滿足自身需求之外,每年還向國家貢獻400億斤以上的糧食及其制成品,還有大量蔬菜、瓜果、肉蛋奶等農副產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河南念好“糧食經”的同時,譜寫著強省富民的動人華章。今日,食品工業已經成為新興工業大省的第一支柱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為現代農業注入了強勁動力,加速了城鎮化、工業化進程。
(五)
河南農業在承載無上榮耀的同時,更擔負著重大和持久的責任。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中原經濟區是“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
國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賦予河南占總量1/7的增產份額。2010年春,河南向國家做出了10年之后糧食生產能力穩定在1300億斤的鄭重承諾。
舉足輕重的戰略定位、沉甸甸的數字,昭示著國家對河南的重視和重托,昭示著河南的勇敢擔當,昭示著農業和糧食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獨特分量。
(六)
任重道遠,困難猶存。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糧食生產是一個弱質、低效的傳統產業,河南一年生產1100多億斤糧食,產值不過1100多億元,只相當于搞兩三個大型企業;
耕地剛性減少,人地矛盾突出,水資源匱乏,資源約束趨緊,制約越來越大;
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良種良法配套水平不高,農民科技素質偏低,科技支撐能力不強;
農業進入高成本階段,比較效益偏低;農民增收渠道不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
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育較慢,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不高,勞動生產率遠低于二、三產業,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市化。
(七)
農業發展上存在的問題,要從領導方式上找癥結、挖根子。
發展思路不夠開闊。有的部門有的人不善于站在鞏固“三化”基礎、協調發展的高度來看待農業,不善于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始終在農業的圈子里打轉轉。
工作方式不夠科學。有的部門有的人看不清“三農”發展的新變化,采取的措施不能滿足農民的新要求、新期盼,不適應農業生產規律,不符合農業發展的新方向。
工作作風不夠扎實。有的部門有的人不是一心撲在為農民辦事上、深入“三農”實際上,熱衷于干“有錢、有利”的事,把眼光盯在短期利益上,打基礎管長遠的工作做得不夠。
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勢必影響新型農業現代化進程。
(八)
困難不是緩步的借口,解困才是努力的方向,克難方是突破的重點。
決策者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氣魄,賦予農業現代化全新的要求、動力和使命:
努力建設以糧食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支撐有力的新型農業現代化。
新型農業現代化,新在哪兒?
新在不簡單就現代農業談現代農業,而是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相融合,與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是有機整體,不可分割,不爭資源,互促共進,協調發展;
新在有力推動農業社會化大生產,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勞動力,拓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空間,加快現代化進程,改變全社會發展的面貌;
新在通過新型城鎮化發展有效減少農村人口,推進適度規模經營、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業化強大的技術和物質生產能力、信息化優勢,為新型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新在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顯糧食安全、突出農產品質量、重視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走的是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之路,建設的是可持續農業,實現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目標是盈倉富農、強基固本。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是全面總結河南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做出的重要舉措;是遵循現代化發展規律,深刻認識農情,破解“三農”難題的客觀選擇;是深入貫徹中央要求,結合河南發展實際,立足“三化”協調科學發展做出的重大部署。
(九)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出路在全面改革創新,關鍵在轉變領導方式,根本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省長郭庚茂指出:“解決‘三化’協調發展問題,要通過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來穩固糧食基礎。”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在思路、科技、機制、政策、管理等方面改革創新,闖出新路。
轉變領導方式,必須堅持用工業化、信息化理念謀劃現代農業,用示范引領的辦法建設現代農業,以“三具兩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推進現代農業。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向統籌協調轉,向發揮農業多種功能轉,向農業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向形成穩定有保障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向適度規模經營轉。
(十)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豐肌腴體”展新姿,實現增產、增值、增效、增收。
以噸糧田建設為抓手,集中力量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實現集約化、內涵式增長,把7500萬畝耕地打造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
圍繞農業“接二連三”,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產業集聚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提高農業整體質量和效益。
加強生態建設,推廣“綠色植保”、科學施肥、農田節水等,發展循環農業、節約農業、標準農業,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十一)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強筋壯骨”夯基礎,不斷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強化農田水利設施配套,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基礎地力,打牢“基礎”,貫通“命脈”,增強“體質”,有效支撐農業高產再高產。
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著力突破制約持續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走完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邁過技術普及“最后一道坎”。
整合種業資源,構建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加強農機農藝結合,著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十二)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通經活絡”增活力,不斷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機制。
健全糧食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扶持和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保證抓糧種糧“有榮譽、有實惠、有后勁”。
加強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生產經營主體發展,開展統一服務,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效益。整合各類農業項目,推動生產要素流向現代農業園區,流向種養大戶和專業能手,實現集約發展。
(十三)
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必須“輸血補氣”添動力,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堅持城鄉統籌,推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產城互動,破解“三農”問題,實現科學發展。
科學規劃利用土地,堅守耕地紅線,實現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發展非農產業,突出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工業化進程,吸納農村勞動力,實現產城互動、農村人口有序轉移。
健全城鄉統籌發展制度,給農村居民平等自由的發展機會和空間。財政支出向“三農”傾斜,土地出讓收入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利益協調。
(十四)
仰望遼闊星空,腳踏中原大地。探索農業大省保糧富民強省之路,為傳統農區科學發展積累經驗,河南上下有決心、有信心,勇于先行先試,敢于擔當重任。
(十五)
農道亦天道,天道酬勤,勤必有得。
遵循規律,不動搖、不折騰,搶抓機遇,大膽實踐,務實重干,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新時期“三平”精神,中原農業必能脫胎換骨,生機蓬勃。
(十六)
潮起中原,風正揚帆,強基固本,根深葉茂。
中原經濟區建設氣勢恢宏,新型農業現代化東風正勁。在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征途上,我們必將書寫更加精彩的華章!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