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建言河南"三化"協調發展 公共財政要更透明


    作者:劉江浩 田園 鄭松波    時間:2011-11-30





    昨日,由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河南省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河南特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高層論壇在新密市召開。與會人員首先參觀了新密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現場,然后就如何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實現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進行探討。

    論壇上,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李慎明等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陳棟生,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等專家先后在論壇上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獻計獻策。

    論壇議題

    如何統籌推進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如何加快構建符合河南實際,具有河南特色的現代化城鎮體系?

    如何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形成帶動力、輻射力強勁的區域增長極?

    農產品主產區如何走出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為代價來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又不以犧牲主產區農民和地方的利益為代價來保糧食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

    如何強化新形勢下新型城鎮化的產業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如何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論質量】

    面對GDP增速下滑,我們要hold住

    “因為河南是咱們國人的糧倉,所以每次來河南,我都帶著感恩的心。”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梅穎飽含著對河南人民的深厚感情,動情地呼吁各方要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河南,繼續幫助河南在中央層面呼吁,為建設好中原經濟區做出貢獻。

    GDP增速下滑,許多人緊張不已,張梅穎說,其實這正是調整GDP結構的好時機。

    張梅穎說,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都要正確認識GDP,提高對GDP適度下滑的容忍度。中國經濟連續10多年來以近10%的速度增長,這種高速增長期正在結束,經濟增長放緩難以避免,如何適應低增長速度,大家要做好心理調整,從容應對。

    她認為,GDP結構代表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長期以來,我們盲目追求GDP的數字崇拜,經濟發展“重數量、輕質量;重速度、輕安全;重物質、輕道德”,教訓是沉痛的。比如,重數量輕質量,很多地方都有豆腐渣工程,一會兒這地方的橋垮了,一會兒那兒的路又塌了;重速度輕安全,典型的就是7·23動車事故。與GDP的數量相比,GDP結構更能說明問題,比如代表質量、技術含金量的人力資本存量等,這些指標更為重要。

    【論財政】

    利用公共財政這個杠桿消除城鄉差距

    目前的公共財政制度像堵墻,錢花哪兒了,咋花的?大家不知道。如何保障公共財政更多地投向公眾利益領域呢?張梅穎說,公共財政制度須從“墻”變成“玻璃”。

    她說,公共財政制度是民主和民生最大的契合點。公共財政透明了,必定引向公眾利益。當務之急是要在經濟發展的上行期努力加強社會基礎設施,尤其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這是保根本、保長久、保穩定的。特別要構建起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原經濟區要探索解決城鄉統籌、城鄉互動這個難題,要利用公共財政這個杠桿消除城鄉居民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方面的制度障礙,妥善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住房、子女上學、社會保障、戶籍等突出問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論產業】

    河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盲目跟風

    房地產被許多人鼓吹為支柱產業,但關鍵時刻,房地產是靠不住的,關鍵還要看實體經濟。張梅穎告誡大家說:“現在要警惕制造業的空心化問題。前幾年國內最知名的一家家電企業轉做房地產,因為實業和房地產業利潤差別太大了。房地產的暴利不僅催生資產泡沫,威脅金融安全,而且還壓制了實體經濟的創新動力。”

    在發展實體經濟時,張梅穎建議,一定要厘清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的關系。我們曾希望以市場換技術,結果丟了市場卻沒有換來技術。我們曾購買設備、技術專利,結果把錢給了外國公司,培育了他們的研發能力,反過來又賣給我們再賺錢。我們的創新還是很不夠的,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有些企業還停留在組裝的層次上。幾十年前組裝錄音機隨身聽,和現在組裝ipad又有什么區別呢?只不過給人家創造更高的價值而已。

    張梅穎說,河南一定要處理好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的關系。河南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不能盲目跟風,一哄而起,重復建設,造成新的產能過剩和巨大的浪費。

    【論城鎮化】

    要解決農民進城后“雙重占地”的問題

    肖金成是河北省邯鄲市魏縣人,毗鄰安陽。他聽豫劇,說河南話,別人都以為他是河南人,算得上河南的半個老鄉。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究竟如何走?肖金成說,一定要走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

    他說,要想發展規模化農業,就必須減少農業人口,也就是說把一部分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首先是發展工業化。提高工業化水平,一方面可以增加財富積累,解決資金從哪里來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就業,吸納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就業增加了,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必然帶動城市化的水平,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又會帶來服務業的增長。服務業發展也會帶來更多的就業,能更多地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

    “如果城鎮化水平提高到70%,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不是農民工本人轉移到城市,而是全家轉移到城市,那么他的宅基地、住宅就可以轉換成耕地,那么我們的耕地不僅不會減少,而且會增多。這就能解決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問題。農業規模化實際上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肖金成認為:“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雙重占地’,即,農民工進了城,占著城市的地,但依然保有在農村的土地和宅基地。因此城市化最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讓農民工進得來,留得住,使其享有和本地市民同等的待遇,徹底轉化為市民。

    樣本

    新型社區扎根農村,讓農民變“市民”

    29日上午,盡管氣溫驟降,天還下著雨,但在新密市新型農村社區來參觀的人們卻熱情不減。寬闊的水泥路、設施齊全的健身器材、休閑廣場、污水處理廠、一排排整齊的小洋房,這些本是城市中常見的景色,現在卻出現在了新密市的農村。

    岳村鎮任崗正興社區、來集鎮王堂祥和社區、來集鎮浮山雅居社區、超化鎮新區,這些社區的名字如果去掉前面的鎮字,您能想象這些社區都是扎根農村嗎?

    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在新密的這些新型農村社區里,已經在縮小,而這正是新密探索三化協調發展,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先行先試。

    截至目前,新密市共啟動實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項目36個,累計完成投資31.4億元,新建和改造農民住宅3.27萬戶。

    (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