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模式探索新型農業發展之路
在單位面積為1的土地上能產出什么?
計算和驗證這個看似簡單的“數學題”,河南農業大學用了1年零3個月的時間。
他們的結論是:集成高產穩產技術,在90%的土地上產出原本需要100%~110%的土地上才能產出的糧食;用節約出來的10%的土地,建設綠色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又能產出10倍于傳統糧食作物的產值。這就是該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改革試驗——“9∶1”模式。
11月17日,記者在河南農大采訪時了解到,“9∶1”模式試驗已獲得階段性成功。
2010年7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河南農大迅速行動,研討在土地供需矛盾加劇、農業和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如何做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建設中原經濟區。
測算、規劃、論證,集合全校所有涉農學科專業的專家智慧,2010年9月,河南農大規劃設計了以“9∶1”模式為核心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改革試驗”項目,在方城縣趙河鎮、民權縣龍塘鎮創建了試驗區,努力探索服務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可行之路。
“我們在兩個試驗區分別設計了四個區,即高產穩產保糧區、高效農業產業集聚區、生態宜居農村新社區和教育教學改革試驗區,希望通過試驗達到‘高產保糧、節地增收、生態宜居、人才培養’四重目標。”該校地方合作處處長張光輝說。
改革試驗持續推進,試驗效果逐漸顯現。
方城試驗區有1.7萬畝高產保糧區,試驗結果表明,保糧區小麥平均畝產516公斤,比去年同一區塊增產15%,夏玉米平均畝產472公斤,比去年增產11%。民權試驗區內,小麥和夏玉米的增產數據分別達到14%和12%。
“我省2020年要達到1300億斤的產糧目標,如果想在現有播種面積90%的土地上實現這個目標,需累計增長34%,年均增長率2.7%。兩個試驗區的增長數字遠遠高于這個比例,說明完全可以在更少的土地上產出更多的糧食。” 河南農大農學院教授胡彥民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方城縣科技副縣長,他見證了“9∶1”試驗在方城的實施。
與此同時,高效農業在節省出來的土地上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讓產糧區的糧農拿出一部分土地種菜種葡萄,農民的收入一下子提高很多。”該校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孫治強教授舉例說,民權試驗區有個軒莊蔬菜合作社,溫室蔬菜第一年畝均收入就達到2.4萬元,有的甚至高達3萬元,實現了利用10%的土地產出10倍于傳統糧食作物的產值,這對當地種糧農民來說,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作為改革試驗的“衍生產品”,試驗區在農村新社區建設中更多地采用了輔熱集箱式沼氣、太陽能等農村新能源技術,環保低碳、生態宜居的農村新社區正在呈現。在一年多的改革試驗中,河南農大大批師生參與了試驗區建設實踐,15名大學生園藝師脫穎而出,試驗區同時成為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學生實習創業的教學改革試驗區。
“通過試驗區一年多的實踐和探索,我們認為‘9∶1’模式是個多贏之舉,希望能復制到其他產糧區,助推我省糧食高產、農民增收,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探索一條新型農業發展之路。”河南農大校長張瓊如是說。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