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河南省委對干部駐村任職工作的要求,“第一書記”的首要任務就是發揮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作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實現農村工作的“高位嫁接”。
“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是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干部陳大清走任汝州市半東村“第一書記”的最大感受。針對現狀,陳大清首先對村兩委成員重新分工,讓黨員干部以《承諾書》的形式在群眾會上公開承諾,同時重新成立村務公開監督委員會,對村干部和村務進行跟蹤監督。干群擰成一股繩的這個小山村如今有了新面貌:新水渠讓村里的400畝地在大旱之年喝上了救命水;100畝耐旱日本山櫻椒讓全村一年增收40余萬元;今年9月1日,可抗八級地震的半東村新小學也正式啟用。
駐村任職不僅“高位嫁接”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帶動了村兩委的核心帶動作用,同時“重心下移”也極大激發了干群的發展熱情,有效破解了落后地區的發展穩定“怪圈”。
2010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干部余占霖被派駐馬寨村擔任“第一書記”。馬寨村位于蘭考縣黃泛區,偏居蘭考縣城35公里,因為黃河泛濫,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722人,貧困戶就有17戶。看到水多、坑多、灘地多、外出謀生人多等村民眼中的“四大難”,余占霖變廢為寶:修百畝坑養魚、整百畝地種花、號召外出村民攜資返鄉謀發展。目前,帶動農民增收的該村“千畝金銀花種植和加工”項目已經啟動,全村也被納入全縣的小額農業自助貸款試點村。
據了解,“真干、實干”破解后進村“落后怪圈”的熱情讓“第一書記”的駐村任職工作形成了你追我趕的火熱局面:在民權縣官莊村,“第一書記”陳林坡爭取125萬資金為村內修建新路、新井、新衛生室;在商水縣劉井村,“第一書記”李東生利用新農村建設項目一期為200戶村民建起了三層小樓構成的新型社區,引資1.2億元的制衣廠安置村民400余人……
河南省委組織部的統計顯示,目前,全省5371個“第一書記”派駐村中,班子健全、正常發揮作用的村由原來的45.7%上升至91.3%,96%的村實現了一年至少發展一名黨員的目標;派駐村水電路網投入總和逾17億元;5371個村人均投入370元,人均增收820元,村風村貌得到顯著改善。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