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持續 保持韌勁 堅持不懈 乘勢而上
進一步鞏固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好形勢
11月21日至22日,省委副書記、省長郭庚茂在濮陽調研時要求,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省九次黨代會精神及全省經濟運行電視電話會議工作安排,牢記重在持續,保持韌勁,堅持不懈,乘勢而上,進一步發展濮陽的好形勢。
21日下午,郭庚茂先后考察了濮陽新區規劃、中原石化6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濮東產業集聚區的溫州創業園和石油機械制造產業園、濮陽縣產業集聚區規劃及林氏化學新材料公司,詳細了解了企業入駐、項目進展、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等情況,鼓勵企業要通過科技創新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產品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22日上午,郭庚茂考察了臺前縣產業集聚區化工園區和羽絨及服飾園區、范縣產業集聚區豐利石化公司。在臺前縣羽絨及服飾園區,郭庚茂與企業負責人交談,關心地詢問企業生產、招工、出口銷售等有無困難。他說,欠發達地區一定要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難得機遇,加大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發揮自身優勢,完善配套服務,積極謀劃和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羽絨、服裝等產業集群發展。
在22日下午舉行的座談會上,郭庚茂聽取了濮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規劃情況匯報。郭庚茂指出,濮陽市各項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突出表現在:資源型城市轉型尤其是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取得突破,招商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打開了局面,與央企合作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形成高潮、成績斐然,產業集聚區和城市建設全面啟動、成效顯著,廣大干部群眾精神好、拼勁足,形成了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和奮發后起的良好局面。希望濮陽市牢記重在持續,保持韌勁,堅持不懈,乘勢而上,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形勢。
郭庚茂說,結合中央和省委精神要求,濮陽市要突出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搶抓機遇,打造產業支撐。產業是發展的基石,是城鎮化的支撐,是改善民生的前提。要實現趕超發展,最根本的是要有產業支撐。在經濟市場化和全球化的時代,抓產業首要的是著眼競爭力,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競爭力最強、成長性最好、關聯度最高”的原則,選擇好自己的特色主導產業。濮陽要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要求,繼續做好石油化工系列、石油機械等產業;要抓住產業轉移機遇,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積極主動地承接國內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要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大力發展新產業。
二是科學發展,努力實現趕超。“開放”加“科學”加“拼搏”等于趕超,欠發達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把三者緊密結合起來。開放就是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濮陽要繼續擴大開放、承接產業轉移,借助外力實現發展。科學就是不走錯路、少走彎路,減少工作盲目性,堅持集約發展,在實現結構優化上下功夫,努力用較少的資源獲得較大的發展效果。集約發展首先要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加快產業集聚區建設,以此為載體實現生產要素集約利用;其次是空間布局要集約,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各類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再次是積極推進技術創新,用技術代替資源、提高效率;最后是要實現能量集約,集中力量辦大事。拼搏就是要有拼勁,有敬業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真抓實干,開拓進取,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三是創造優勢,增強競爭力。要全面認識和看待濮陽的優劣勢,充分發揮勞動力、石油和鹽資源等已有優勢,著力挖掘交通、區位等潛在優勢,積極創造體制、環境等新優勢,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競爭力。要全面理解、深刻領會中原經濟區“核心帶動、軸帶發展、節點提升、對接周邊”的空間布局內涵,把城市和交通結合起來發展,積極對接周邊,內聯外通,多角度、全方位創造優勢。
四是改革創新,破解瓶頸。土地、金融、人力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我們可能長期面臨的制約因素,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破解這些瓶頸制約,根本辦法是機制創新。要以節約、集約和挖潛解決土地難題,以建立健全投融資體系解決資金難題,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解決人力資源難題,同時堅持不犧牲生態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濮陽城市建設和新區發展,郭庚茂指出,一要準確把握新區定位和理念。城市新區不等同于傳統概念的城市區,它是“三化”協調示范區,是一種新的城市形態和一個新的增長板塊,是改革實驗區和開放窗口。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新區打造成現代農業、工業、現代服務業三次產業復合,經濟、生態、宜居三大功能復合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示范區。二要合理確定新區空間格局。要按照中心城市組團式發展的理念來確定新區布局,既要實現中心城市的規模效應,又要避免出現大城市病。三要科學編制新區規劃。規劃是藍圖,是配置資源的依據,必須科學編制,體現嚴肅性,扎實推進新區建設。
濮陽市主要負責同志,省直有關主要負責同志參加調研。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