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農業的“生態屏障”農民的“綠色銀行”


    作者:杜 君    時間:2011-11-18





    內黃縣馬上鄉小黃灘村土地沙化嚴重,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花生,畝產僅300斤。營造農田林網后,種植的小麥畝產達到760斤,花生畝產增至720斤。11月15日,當地農民形象地對記者說:“真是林網歇地一條線,農田增收一大片!”

    小黃灘村只是全省農田林網建設成效的一個縮影。如今,我省網、帶、點、片相結合,多樹種、多林種、多功能的綜合性農田防護林體系已基本形成,566.7萬公頃農田林網、農林間作的廣袤土地上,林網如織,林帶縱橫。全省94個平原、半平原縣全部達到平原綠化高級標準,1000多萬畝風起沙揚的沙化土地變成良田。

    “中原經濟區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肩負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多年實踐證明,提高糧食產量,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就是發揮農田防護林體系的生態屏障作用。”省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所長李良厚說。

    以水為例。據省環保所研究,按照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規劃,我省到2020年要實現糧食總產1300億斤,預計每年將缺水5億立方米。“解決水的問題,除了興修水利,還可以植樹。”省林業廳總工程師楊朝興說,森林能夠有效地蓄水保土,50萬畝森林所蓄的水就相當于一個千萬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庫。農田林網內,表層土壤平均含水量比林網外高5.9%。

    有了林網的“護衛”,農田增產效應十分顯著。省農科院長期觀測顯示,農田林網有效抑制了干熱風等自然災害的危害,能使農作物平均增產10%左右。“以全省年糧食產量1000億斤計算,農田防護林貢獻糧食可達百億斤。”

    統籌抓好資源保護和林業產業,農田林網等平原林業在帶來巨大生態效益的同時,又成為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曾為買鹽錢發愁的鄢陵縣陳化店鎮云漢村花農陳根甫,做夢也沒想到,如今他一個月付給民工的工錢就達1萬多元。通過種植近百畝的月季、黃刺玫、紅端木等花卉苗木,陳根甫一年的收入早已超過10萬元。

    目前,在原屬黃泛區的鄢陵縣,綠化苗木及花卉種植面積已達60萬畝,年產值46億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46%,主產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26萬元。

    據調查,全省平原地區94個平原、半平原縣平均活立木蓄積量140萬立方米以上,主要木材品種自給有余。通過林糧間作、林菜間作、林藥間作,建設速生豐產林、經濟林和花木基地、發展林下經濟等,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民增收。去年全省平原地區每個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平均達918元,占農民人均收入的17.4%。

    《經濟日報》前不久載文報道:河南省在處理林業和糧食的問題上,形成了“林木繁茂—災害減少—糧食豐產—環境優美”的良性循環。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