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白建國說,讓華夏文明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
中國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胡慧林被中原文化吸引,近年來,80多次深入河南各地考察。“如果沒有中原文化,我們都會失去回家的路,我們的靈魂將無所皈依。中原,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中華之源、中國之源,”他用詩意的語言描述了中原文化在華夏歷史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命題,是立足于中原和中原文化的根本文化地位提出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伯謙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這是任何其他地方不能取代的。”
素有中華文化“活”博物館之稱的河南,至今完整保留著包括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民族文化基因。3000多年建都史,近7萬處文物點,數以千計的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0多萬件館藏文物,訴說著歷史的輝煌。
在中華文明進化和發展過程中,中原文化始終引領著華夏文明的走向和文化發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銅文化、甲骨文化,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文化,無不以河南為圓心向外發散;老莊哲學、漢代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佛教文化、易學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區孕育而生。
“萬姓同根,萬宗同源。”中華民族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100個大姓中有78個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
“中原文化的戰略復興,將影響著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我們要重新找回中原的文化自信,”胡慧林說。
此外,河南還確立了傳承歷史文化的新目標:以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中華姓氏文化節、中原根親文化等為主要平臺,打造全球華人根親文化圣地,進一步增強海內外華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遺址保護為重點,打造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基地;依托古都文化、漢字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等,確立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建成若干個具有地標意義的標志性文化景觀;依托歷史文明資源,創建一批華夏歷史文明主題基地。
據河南省長郭庚茂5月間會見“港澳媒體看中原”聯合采訪團時介紹,中原經濟區的區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為主體,延及周邊地帶,其歷史文化同脈,發展水平相近,發展任務和發展課題基本一致。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構想今年初被正式納入國家規劃,上升至國家戰略層次。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