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鷹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以往的文件有很大不同:它有一個非常鮮明的主題,即積極探索“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化”協調發展的路子。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原經濟區不僅是個經濟區,還可以叫做試驗區。
他說,試驗內容主要和糧食安全問題有關。河南是中國的糧食主產省之一,它以6.5%的耕地生產了全國十分之一的糧食,其中小麥占全國的四分之一。
“在河南以及像河南這樣的一些農業大省,在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這樣一個特定階段,如何處理好‘三化’協調成為現代化進程成敗與否的關鍵。”他說。
杜鷹說,正是著眼于此,中央把探索“三化”協調發展的重任交給河南。中央考慮設立中原經濟區從根本上講是要解決好糧食問題,解決好“三化”協調發展問題。
杜鷹表示,要實現《指導意見》確定的2020年河南省糧食年產量增加到1300億斤的目標,需要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地方政府抓糧生產的積極性,以及農業科技人員服務于糧食生產和一線農民工作的積極性。
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河南省現在具備進一步改革開放,加速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條件。河南處于中原核心地區,有1億多人口,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河南地處中原,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有明顯的交通優勢。河南具有人力資源優勢,全省農民工總數達到2500萬。當地職工工資成本大體上比沿海地區低30%以上。
他認為,河南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以及基礎設施的支撐能力已經趨向完備。全省高速公路去年達到5016公里,鐵路的運營里程超過了4000公里,裝機發電容量超過了5000萬千瓦。交通、能源、通訊、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都趨向完備,具備了加快承接產業轉移的支撐條件。
郭庚茂說,盡管面臨種糧比較效益低等問題,河南省將采取多種措施,確保實現國家確定的2020年全省糧食增產200億斤的目標。
《指導意見》也明確了一些支持政策:明確提出加大對河南省,特別是糧食主產縣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縮小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加大對種糧農民補貼的規模,擴大范圍,完善補貼方式;明確要求國家安排的農業基本建設項目,以及能夠帶動地方發展的產業項目,要優先向糧食大省和糧食大縣布局;要求促進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之間建立緊密的利益關系。這將有助于最終解決種糧吃虧問題。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