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沿黃武陟原陽稻區種稻難規模化種植勢在必行


    作者:李黎祥    時間:2011-11-10





    分析稻區的種稻難,其中難點在于引水和青壯年外出打工。

    10月30日,人民勝利渠管理局灌溉科科長馬喜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承,稻區出現的種稻難,其核心在于引水難。他說,小浪底水庫建成后,降低了小浪底以下黃河的水位,使黃河的主河槽下切了2.7米到3米。由此,人民勝利渠每年的引水量比小浪底建成前減少了三到四成。為擴大引水量,他們正在請專家論證,可否在黃河上建起一座大型提灌站,緩解稻區農民的用水難。

    此外,管理局還計劃在黃河上再修建一個投資上億的引水渠,如果這個引水渠能夠建成,人民勝利渠的引水量就可以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稻區農民的引黃灌溉問題就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而青壯勞力外出打工雖然給種植水稻帶來了困難,但從發展的角度看,也為稻區的土地流轉,為農用機械和新技術的推廣使用創造了條件。

    據武陟縣農機局局長徐鳴春介紹,就種植水稻而言,目前在武陟,從育苗、插秧、施肥、打藥一直到收割,如果是規模化生產,基本上可以實現機械化。例如,人工育苗,一畝秧苗可以插10畝田,而工廠化育苗,一畝秧苗可以插100畝田。人工插秧一畝可插1.3萬個穴,而機械化插秧一畝地可插1.6萬至1.8萬個穴,分蘗率也高,但由于地塊小,大型機械根本施展不開。

    上述問題,通過土地流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在武陟縣禾豐綠色稻米產銷合作社記者了解到,該合作社直接經營的1800多畝水稻,實現了從育苗到收割的全程機械化。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僅澆地一項一畝就可省下600立方米水,折合成現金為50元。那些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的農民,不用干活一畝地可以有600斤小麥和200斤大米的收入,再加上種糧直補,折合成現金達1200多元,其收入和種玉米相等。男的可以放心地外出打工,婦女在農忙季節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再掙一份薪水。

    由于合作社采用統一制種、統一管理、統一施肥等標準化生產,因而他們生產的稻米更受歡迎。成立才兩年的原陽縣國臣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總共種了3000多畝水稻,其中1000多畝一種上便被湖北一客戶以訂單的形式一次性收購。武陟縣禾豐綠色稻米產銷合作社成立了生態大米研究室,推出了富硒、富鉻、宜粥、宜炒等具有不同營養特點和保健功能的優質大米,在市場上頗受歡迎。

    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背景下,隨著新的引黃工程的實施和投用,有成熟的水稻種植新技術和新機械,有運作良好的帶有示范意義的農業合作社,稻區的水稻種植和加工也一定會在新的起點上邁出更大的步伐。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