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夏邑縣數萬農民忙做宮燈 作坊式生產有隱憂


    作者:劉金輝    時間:2011-11-08





    河南夏邑縣火店鄉是著名的“特色文化之鄉”,生產的宮燈、中國結等文化產品暢銷海內外,但大多數農戶卻一直保留著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這也引起了當地農戶和干部的擔憂,他們盼望著能做大做強、打出自己的品牌。

    在夏邑縣火店鄉的集鎮上,每天都有六七輛集裝箱大貨車來來往往,這里并非交通要道,為什么大貨車這么繁忙呢?一位司機告訴記者,他拉的貨是宮燈,要送往義烏。

    火店鄉文化服務站站長趙清華說,除了郵局和火車站的運貨點外,鄉里還有5家物流公司,它們主要是將這里生產的工藝品如宮燈、中國結、旗穗、花邊、條編等運到全國各大市場。

    據介紹,目前,該鄉從事特色文化產業的中小企業達到8000余戶,其中,投入50萬元以上的工藝品企業達2000余戶,機械設備1萬余臺,從業人員達到3萬余人,形成了火店、李店、邵莊等12個村為中心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2010年,全鄉文化產業產值達6.8億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純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火店鄉李店村的陳美婷與宮燈打了16年交道,她先是在家里做宮燈用的花穗,然后到廣東學做宮燈,之后重回村子里自己做宮燈,4年前搬到鎮上來,辦起了一個規模不算大的宮燈廠。

    現在陳美婷的宮燈廠里有30多位工人,都是附近村里的,每天生產400多件宮燈。陳美婷說,現在做宮燈的所有部件如底座、花穗、花邊等不出這個鄉都能買到,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做完后直接交給物流公司送到全國各地。

    “現在用宮燈的地方多了,逢年過節大街上掛的都是,還可以在上面做廣告,市場比較好,訂單多的要加班加點才能趕出來。”陳美婷說。

    “那你這一年不少掙錢吧?”記者問。

    “還行吧,二三十萬元吧。”陳美婷笑著說。

    雖然效益還不錯,但在商場跑了這么多年的陳美婷有種擔憂:“我們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但近幾年,工人工資也在不斷上漲,村子里的大都是小的作坊式生產,我們是得想辦法將產業整合、集約生產,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行。”

    在火店鄉邵莊村、李店村、孫莊村,記者看到這些村子里做花穗、宮燈底座、中國結等產品的農戶,大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

    在邵莊村,一進村就聽到挨家挨戶機器的轟鳴聲,推開一家農戶的門,一位老鄉正在院子里剝玉米,屋里幾臺機器正在做花穗,“機器開開后,兩三個人操作就行,很簡單。”這位老鄉說,“都是老客戶了,大部分賣給本地,也有賣往外地的。”

    在班集村班宜軍家里,滿院子堆著紅紅的中國結,做了20多年中國結的老班依然是作坊式生產,他和三個兒子各自一家,記者問老班有沒有想著整合一下作出自己的品牌來,“現在老了,不想那么多了,就看兒子們有沒有什么想法了。”老班說。

    火店鄉鄉長刁心清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他說,雖然火店鄉文化產業產值較大,但一直沒形成有影響的市場,極大地制約了火店文化產業發展和提升;現在正在規劃將產業相對集中的8個村建成文化產業基地,使工藝品生產由分散生產轉為集聚生產,由粗放經營走向集約經營。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