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扛穩糧食安全重任離不開種業這顆“芯片”。近日,河南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建設“中原農谷”種業基地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把“中原農谷”建設成為匯聚全球一流種業人才、掌握全球一流育種技術、具備全球一流科研條件、培育全球一流農業生物品種、擁有全球一流種業企業的種業基地,成為引領我國種業跨越式發展并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科技力量。
到2025年
繁種制種基地100萬畝以上、種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河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原農谷”所在地新鄉市地處我國南北物種交叉種植和繁育的最佳試驗場所“南北分界過渡帶”,有較好的種業研發和繁種制種基礎。《意見》立足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成規模,分別提出了2025、2030、2035年的階段性建設目標。
到2025年,力爭神農種業實驗室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組建研發團隊15個左右,引育種業領域領軍人才20人以上;突破一批育種關鍵技術,建成全國一流水平的品種選育核心基地15萬畝以上、繁種制種基地100萬畝以上,帶動全省高質量建設農作物制種基地500萬畝以上;引進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種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到2030年,匯聚全國一流種業人才,引育種業領軍人才30名以上,集聚研發團隊50個以上;育種理論創新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育成優良新品種200個以上,育成的農作物品種種植面積占黃淮地區50%以上;引進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種業龍頭企業8家以上,其中至少2家進入全國種業十強,種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
到2035年,力爭在“中原農谷”建成貫通種業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移轉化、企業孵化培育的全鏈條產業體系,打造千億級種業產業集群。
明確三項主要任務
打造基礎研究、品種選育、繁種制種的種業產業鏈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有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特殊農業生產資料,是農業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內因和各項農業先進技術的核心載體。”河南省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說,種子在農業增產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無論是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還是未來農業,都離不開種子,種業已成為世界各國農業競爭的高地和戰略重點。
如何建設“中原農谷”種業基地?《方案》提出三大重點任務:高水平服務種業基礎研究主體、高標準打造品種選育基地、高質量建設繁種制種基地。
種業基地研究什么?需要破解哪些問題?《意見》提出,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開展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破解種業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省內高校、科研院所依托神農種業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到“十四五”末爭取形成1000人左右的核心科研團隊;通過設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進特聘研究員、訪問學者,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培養一批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組建專門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采集和分析作物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表型組—環境組多組學數據,形成育種測算方法。
如何打造品種選育基地?《意見》提出,將圍繞小麥、玉米、花生、大豆、果蔬、畜禽等,培育一批高產、優質、綠色、高效的突破性新品種,把特色做優、優勢做強。打造我國種業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和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種業“航母”;依托種業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對育種基礎設施設備進行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育種管理模式;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和專業化平臺企業;重點攻克一批育種關鍵核心技術,建立高效、定向、精準、可預測的設計育種體系;建立農業生物現代高效育種體系,培育優質高產、資源高效、環境友好、營養強化的突破性新品種。
科學布局規劃繁種制種基地是重中之重,通過吸引集聚一批種業龍頭企業,打造全國一流的強筋小麥、高油酸花生、高產大豆和優質水稻繁種制種基地,示范帶動全省繁種制種產業發展。《意見》提出,在種業基地按照國際一流繁種制種基地標準建設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分區域規劃小麥、花生、大豆、水稻等優勢作物繁種制種區。打造集育種研發、品種展示、成果轉化、種子加工、倉儲物流于一體的特色種業小鎮。
五大支持措施
助力“中原農谷”種業基地建設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意見》明確,對每個面向種業基地謀劃的省重大科技項目支持額度不低于1000萬元。新鄉市對獲得新增銀行貸款的種業企業,按照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20%—40%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每年最高補貼不超過50萬元。符合條件的種業企業發行債務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產品,省財政分別按照其實際支付中介費用的50%給予補助,每戶企業每類產品最高補助不超過100萬元。
種業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意見》提出,對種業基地全職引進和新當選的頂尖人才、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經認定后,新鄉市分別給予600萬元、300萬元、60萬元獎勵支持;實施農科生“訂單式”培養計劃,對錄取前簽訂三方就業協議并且畢業后到種業基地工作的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給予學費免除;對經認定的種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其本人或配偶在工作單位所在縣(市、區)購買首套商品住房的,新鄉市按照類別給予一次性50萬元、20萬元、15萬元購房補貼。
《意見》還提出,要著力培育種業企業創新主體,引育頭部種業企業對落戶的種業企業,年營業額達到3億元以上、經認定為總部型企業的,新鄉市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補貼。加速成果轉移轉化,以推廣面積、經濟效益為主要指標,實施優良大品種推廣后補助,每年遴選補助5個,每個補助100萬元。強化要素支撐保障,種業企業開展倉儲加工設備設施購置、改擴建的,新鄉市按當年實際投資額給予不超過30%補貼。
“可以預見,‘中原農谷’的建設與運行,必將對實現更高水平的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河南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郭天財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提出的“要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再有新作為新貢獻”和“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的殷殷囑托與殷切期望一定能落實落地,“中國飯碗里一定能裝更多河南糧,中國糧也一定會更多用上中國‘芯’,國家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一定會牢牢攥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張家祺)
轉自:河南政府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