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區定位:讓規律做主
定位不準,沒有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是不能在市場經濟中立足發展的。永城市產業集聚區建立伊始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永城市產業集聚區的規劃面積為19平方公里,發展什么產業?入駐什么企業?落戶多少項目?怎樣形成產業鏈條,盡快凸顯集群效應?崔振華的回答是,讓規律做主。
崔振華將上述問題歸納為入駐企業的大與小、多與少、粗與精、泛與專四個方面。他說,產業轉移是以一個地方的各種資源不斷滿足其需求而進行的,強行爭取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是要受到規律的懲罰的。
起初,永城市也考慮過直接把沿海一些以高精尖為主高科技產業直接嫁接過來,抄近路、走捷徑,然而,永城作為一個以煤炭生產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并不具備相應的承接轉移功能,這條路行不通。永城市緊緊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經過幾年的發展,形成了圍繞煤炭的“黑色經濟”產業鏈條:第一條是煤-煤化工-精細化工產業鏈;第二條是煤-煤化工-精細化工產業鏈;第三條是煤-電-建材-機電制造產業鏈。與這三條產業鏈相匹配,產業集聚區也自然形成了以煤化工、鋁精深加工和機械制造三大主導產業。
崔振華說,集聚區不刻意追求實現不了的高端項目落戶,也不隨意接納同質化的低端項目進來。
在這一方面,永城市產業集聚區注重從源頭上提高入駐項目質量,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永城市成立專業的招商小分隊,改變過去招商主要為引資的觀念,樹立以選資為前提的理念,利用規劃、環評等手段,提高入駐項目準入標準,不符合產業規劃及對環境有污染的項目堅決禁止入駐產業集聚區,嚴禁兩高一資和低產能及產能過剩項目入駐。牢固樹立“強而優”的發展理念,圍繞主導產業,擇優選擇項目入駐,開展產業集群招商。
目前,落戶永城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并不多,只有60家,但是企業規模都普遍較大,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以上企業的有5家,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家。其中,今年1-6月份產業集聚區新入駐的21個企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均在5000萬元以上,其中主導產業及配套項目15個,億元以上項目15個,5億元以上項目4個。2010年,永城產業集聚區的銷售收入209億元,稅收4億余元,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產業集聚區發展:立足長遠 科學規劃
立足長遠,科學規劃是永城產業集聚區形成特色的重要法寶之一。永城產業集聚區在功能規劃上,采取變項目混裝為項目組裝的策略,一方面,讓同類項目集中入駐專業園區,有效解決了互相干擾的問題;另一方面,按照現代城市的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分區,使其具備物流、商業、居住、生活服務等功能。同時,所有入駐項目選址都要符合產業集聚區整體規劃布局、空間發展時序和主導產業發展要求。所有項目入駐產業集聚區,都要嚴格辦理規劃審批手續,嚴格執行“一書兩證”(《規劃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劃管理制度,不符合規劃的項目堅決不予批準。
土地利用是產業集聚區規劃的核心組成部分。永城市產業集聚區變粗放使用為集約利用,規定入駐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不低于220萬元/畝;規定低于5000萬元以及適于進駐標準廠房的投資項目一律不單獨供地,全部入駐統一規劃設計的標準廠房,并且在非主導產業聚集區域集中布局。同時積極引導企業進行多層標準化廠房建設,努力形成“土地可供可控,項目可進可出”的管理機制。對土地利用較差的企業通過“騰籠換鳥”“企業瘦身”等方式盤活低效用地,同時還積極激活閑置土地。
崔振華介紹說,集聚區還積極探索運營模式,變財政輸血為自我造血。這方面最主要的體現就是使管理和經營分開,成立獨立法人投融資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獨立運營,單獨核算。
——產業集聚區建設:保障民生放首位
崔振華說,房屋拆遷以及“征遷”的農民安置是產業集聚區的重頭戲,永城把保障民生作為該項工作的前提,做到政府、群眾和企業三方滿意。
據了解,永城市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四個在先”(即規劃在先、安置在先、依法在先、讓利在先)的工作思路來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提出了“四條保障”(即社會養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勞動就業保障、群眾就醫保障)來保障群眾的生產生活,“四種渠道”(即房租渠道、勞務渠道、經營渠道、資本渠道)來保障群眾的收入水平。
另外,集聚區專門為失地農民服務,免費進行就業培訓,并介紹他們到集聚區內企業就業。同時,集聚區與企事業單位建立用工聯系制度,優先安排被征遷農民就業。
永城市政府還明文規定:凡是在集聚區內被征地農民人均耕地低于0.3畝的、未參加任何其他社會養老保險的,將納入產業集聚區內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范圍,辦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針對集聚區內失地農民老弱病殘、無能力就業、無生活來源的以及家庭人均收入每年低于900元的,可申請辦理農村低保;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少于0.3畝的被征地農民農轉非后,符合享受城鎮低保條件的,辦理城市低保。
截至目前,已有2579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14名60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已按月領取養老金;已免費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3500余人,輸送工人4500余人,進行在冊勞務登記的已逾萬人。
——三大主導產業: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1年以來,永城市產業集聚區建設加大推進力度,三大主導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新的進展。
狠抓煤化工產業。永城產業集聚區的煤化工主導產業的總體投資突破100億元。圍繞單個主導產業,固定投資過百億元,這在河南眾多的產業集聚區中都不多見。
河南龍宇煤化工有限公司是永城市產業集聚區煤化工產業的代表企業,該企業50萬噸/年甲醇工程項目引進了國際上知名的石化企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的氣化爐作為主裝置,成功實現了對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及再創新。該項目無論是在生產規模、投資額度還是技術上均位居全省第一位。該項目曾創下連續200多天長期運營的記錄,這在全國是惟一的。
近年來,由于產能過剩嚴重、市場低迷,甲醇行業正在尋找新的出路,甲醇制烯烴項目顯得尤為緊俏。崔振華說,50萬噸/年甲醇工程項目讓永城市在烯烴生產上具備了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永城市也正在積極爭取該烯烴生產項目,進一步延伸煤化工產業鏈,做大、做深、做強煤化工產業。如今,永城正在積極準備發展精細化工產業,率先搶占市場。
大力發展鋁精深加工產業。鋁精深加工產業鏈的重要源頭是電解鋁和液態鋁,永城市具備大量生產供應電解鋁的條件,如電解鋁年產能近百萬噸、液態鋁年產能約20萬噸的河南神火鋁業公司。這就意味著所有入駐集聚區的發展鋁精深加工產業的企業,可以省略把鋁棒熔解為電解鋁這一關鍵的產業環節,從而可以有效降低包含電解鋁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電力成本和熔解鋁棒的鋁液損耗成本等五大方面。
目前,集聚區陸續引進了一批大型鋁精深加工企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河南科源電子鋁箔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代表企業之一。該企業是入駐產業集聚區的第一家鋁精深加工企業,以生產純度為99.998%-99.999%的高純鋁和電子鋁箔為主,填補了河南省的行業空白。
機械制造業發展迎頭趕上。永城市實力雄厚的煤礦開采業對機械裝備需求量大,這就為發展機械制造業提供了較大的市場需求。以永煤集團和神火集團穩定的礦山機械產品為市場的裝備制造業也蓬勃發展。目前,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已入駐企業20余家,規模已初步形成,市場潛力巨大,預計三至五年內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將超過100億元。
采訪最后,談到集聚區管委會的工作團隊,崔振華用四個字進行概括:團結、奉獻。管委會要求所有工作人員的手機24小時保持開機,每天召開一次調度會,并形成了“白(天)+黑(夜)”“5(周一至周五)+2(周六、周日)”的工作模式。總投資6.5億元的廣源鋁材有限公司年產12萬噸鋁型材項目,從洽談合作到奠基建廠,僅僅用了4天,這一度被媒體稱之為“永城速度”。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