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全國各大媒體都在最重要位置述說著一則重大新聞——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全國各族人民都在熱切矚目著中原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
中原經濟區炫目上升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戰略。
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和現代農業基地,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和重要的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在國家戰略定位圖中,“示范區”、“重要板塊”、“戰略支點”……一個個響當當、沉甸甸的字眼,凸顯和昭示著河南在未來國家發展中的分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承載的殷切希望。
河南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吹響了加快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進軍號。這份洋洋一萬五千余字的“國字號”文件,為省九次黨代會召開前夕的中原大地帶來了濃墨重彩,為河南發展再鑄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以“四個重在” 破解“四道難題”
國之中,河之南。在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締造中,在國運榮昌的復興中,中原從來就沒有因懈怠而缺席。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原兒女挺直身姿,承接、續寫和不斷扮演著新的擔當。執著探索發展路徑的河南干部群眾,不甘人后,上下求索。
從“一高一低”、“十八羅漢鬧中原”到“三化”方針、中原城市群、“兩大跨越”,再到建設中原經濟區……中原崛起戰略一直在持續,河南振興之路一直在延伸。
省八次黨代會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從經濟落后到全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從溫飽不足到全國第一糧食生產大省,從傳統農業省份到新興工業大省;從文化資源大省到全國有影響的文化大省,呈現出好的趨勢、好的態勢、好的氣勢。
一場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讓經濟結構不甚合理、產業層次不夠高、發展方式相對粗放等等河南之“難”同樣凸顯。
憂患是發展的“清醒劑”。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形勢越好,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保持清醒頭腦。
2009年12月,剛剛履新河南的省委書記盧展工不顧隆冬嚴寒,開始了行思中原的密集調研。不到兩個月時間,他的足跡踏遍了全省十八個省轄市。
調研中,河南面臨的發展難題,盧展工及時給全省廣大黨員干部一一擺出:“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糧食怎么保、民生怎么辦”。
道道難題關系重大、不容回避。
省長郭庚茂也不時提醒大家,河南發展既要“爬坡、轉彎”,還不能減速、放緩,當務之急是要化解這“四道難題”。
河南是中國的縮影。破解橫亙在科學發展道路上的“四道難題”,無疑對全國都有借鑒意義。
2009年底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難答案:持續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好勢頭,就要堅持在實踐中做到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
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和基本要求。重在持續,首要的是要持續好的發展思路和舉措。正如盧展工所說:中原經濟區戰略構想的提出,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河南歷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戰略的持續、延伸、拓展、深化。
提升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重在提升,就是要勇于創新、不斷進行科技和體制機制創新。信陽毛尖作為中國綠茶名品,早在1915年,就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奪得金獎。可是,你可曾想到,去年,信陽茶開始由綠變紅、且綠且紅,“信陽紅”紅遍全國。而“點綠成紅”的正是省委書記盧展工。隨后,“桐柏紅”、“函谷紅”也相繼面市,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我省茶農帶來數十億元的收入。紅遍中原,昭示的是這個硬道理——思路一變天地寬,創新才有創造。
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重在統籌,就是要統籌推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一億人口的河南,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發展的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皆非等閑,統籌兼顧,才能彈好鋼琴、走活整盤棋。河南選擇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兩不犧牲”“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
為民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一切工作永遠不變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在為民,就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0年1月8日,正在焦作調研的盧展工書記突然走進了焦作人力資源市場,在“應聘”一家廣告公司的媒體發展員時,卻因年齡歧視“慘遭落聘”,“4050”人員“就業難”浮出水面。“省委書記找工作”在網上引起極大反響,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迅速行動,有力推動了這道社會難題的破解。這段佳話至今仍被津津樂道、廣為流傳。
四個難題,問的是民生;四個重在,重的是民生。近年來關乎民生的大事小情成為財政支出重點。今年1~9月,我省僅用于“十項民生工程”的支出就達到581億元。
四道難題,道道點中要害;四個重在,個個直指關鍵。
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統籌,重在為民,短短十六個字,不僅科學系統地回答了河南發展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成為我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河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實踐要領,更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構想提供了思想基礎。這種對歷史現實的尊重態度,對發展規律的遵循意識,對發展質量的渴求意念,對為民宗旨的執著堅守,牢牢抓住了河南發展的根本。
建設中原經濟區——中國發展需要河南經驗
從“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到“中原興,則中部興;中部興,則中國興”……河南歷來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地位舉足輕重。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并將此作為“十二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放眼全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東部沿海高歌猛進,西部開發步步深入,東北老工業基地起航揚帆。
審視中部,國家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各兄弟省份競相加力,謀求崛起的熱望變得如此迫切: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圈、皖江承接產業轉移帶相繼躋身“國家隊”,即使同為能源大省的山西也在2010年底獲批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反觀自身,而作為“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生產大省”、“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究竟該如何進行戰略定位?走什么樣的崛起之路?
“擁有一億多人口的中原地區富裕不起來,全國就無法實現全面小康。”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一語中的。
黨中央、國務院更是對河南發展寄予厚望。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先后多次到河南視察,殷殷寄語,明確要求河南要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發揮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區前列。
“十二五”時期,河南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恰逢其時、責無旁貸。
這是中央的囑托、時代的呼喚、人民的期盼。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什么是“中原”?怎樣實現“中原崛起”?實現“中原崛起”,需要打造什么樣的載體和平臺?
省委書記盧展工到河南工作伊始,就刨根問底地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開始“點題中原”。
2010年3月,“中原經濟區”的概念首次進入省委、省政府戰略構想中。
打開時間之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原經濟區從區域戰略構想上升到國家戰略的蝶變歷程:
2010年3月,全國“兩會”甫一結束,省有關部門就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專題研究。
大思路、大手筆、大戰略需要新探索、新視角、新實踐。
構建中原經濟區,需要建立在民主決策和科學論證基礎之上。一次次高層會議,一次次專家論證,一次次民意征集,從上至下,從橫到縱,從內到外,認識不斷提升,路徑逐漸明晰。
中原經濟區一經提出便引起各方共鳴,對于這個迅速流行的熱詞,新聞媒體更是及時給予了特殊的關注,不吝版面、濃墨重彩,一時間,從城市到農村,從機關到學校,無人不談中原經濟區,無人不知中原經濟區。媒體征集熱線有時一天就能收集到上萬條關于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意見建議。
2010年9月5日、9月18日、9月19日、10月7日,連續四場高規格中原經濟區研討會、座談會先后在北京舉行。嘉賓中,不僅有來自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的領導同志,還出現了當今中國經濟學界最耀眼、最豪華的陣容:劉國光、吳敬璉、厲以寧、胡鞍鋼、樊綱、張維迎……
認同和期許洋溢會場,支持和贊成貫穿始終。
2010年11月,新鮮出爐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在省八屆十一次全會上審議通過,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成為我省“十二五”規劃的總體戰略。
2011年1月22日,溫家寶總理在我省考察工作時專門就中原經濟區建設作重要講話,他飽含深情地說,“河南這塊古老的大地,一定能夠通過中原經濟區的帶動煥發青春。”
2011年1月27日,中原經濟區正式納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011年3月,全國“兩會”上,中原經濟區被鄭重寫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開始上升為國家戰略。
2011年6月13日,由33個部委組成的國務院聯合調研組蒞臨我省,就支持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政策措施進行專題調研。“從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看,中原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中原地區的發展,不僅是河南的事,而且是國家的事。中原經濟區建設不僅是河南的需要,也是中部崛起的需要,是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河南已經到了工業化、城鎮化的關鍵階段,蓄勢待發,建設中原經濟區可謂恰逢其時,是歷史的抉擇。”調研組組長杜鷹發出如此感慨。
2011年9月28日,注定將永載河南發展史冊。
這一天,《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統籌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大手筆就此落筆中原。
中國看到了河南。國家給力中原經濟區,對億萬中原兒女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中原經濟區從初步構想到“國之方略”,僅一年多時間,正如專家所說,“中國發展需要河南經驗。”
“如果三十年前你錯過了珠三角,如果二十年前你錯過了長三角,如果十年前你又錯過了環渤海,那么現在,你不要錯過了中原經濟區。”一位臺灣企業家的勸言頗為審時度勢。
以領導方式轉變 樹“務實河南”形象
善謀大勢者,須洞幽燭微。而對于打造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樣板、探索發展經驗的重任,從發軔、規劃、推動、起航,到鍛造成國家意志,河南省委自始至終有著理智的研判和清醒的解讀。
“持續探索走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這是一條內涵豐富、緊貼省情的發展路線圖,而實踐、實現這樣的大政方略,沾沾自喜不行,坐等其成不行。
“中原經濟區建設,關鍵在做。”省委書記盧展工多次強調,其言諄諄。
如何做?——“務實重干”。
那次合影,閩商被省委書記執手安排端坐在第一排,而盧展工卻面露微笑安然地站在了后排。至今,到漯河投資的閩商還感觸頗深、感嘆連連。他們說,來河南投資、到中原興業吃上了“定心丸”。
其實,省委書記這個看似不經意而為之的姿態,之所以引起熱議,體現的不單是對客商添力河南發展的尊重,更為河南務實發展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原經濟區建設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
務實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靠的是去浮躁、去虛夸、重實干、重運作。如何運作?如何求實求效?盧展工給出了“三具兩基一抓手”的解鑰。
“三具”,就是做任何事情一具體就突破、一具體就深入、一具體就落實;“兩基”,就是切實抓好基層、打好基礎;“一抓手”,就是把實施項目帶動作為抓手,圍繞項目建設形成合力。
這種方法論,也為河南黨員干部務實作風的培養和構建開出了一劑良方。
當喬布斯的“蘋果”成為時尚,風靡全球,改變著人們生活方式之時,生產“蘋果”的富士康公司毅然選擇入駐河南,一個多月就開工上線,創造出“鄭州速度”,一時間,河南也賺足了眼球。大招商,招大商,引發了眾多大企業紛紛投資河南的連鎖效應。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省委書記、省長披掛上陣,親自參與項目談判,為這種“重在運作,求實求效”的工作方法作了最好的注解。
富士康總裁郭臺銘連連感慨,看到河南人為項目建設“五加二”、“白加黑”不分晝夜,我們深受感動。
務實發展要有披荊斬棘、解放思想的精氣神。
2010年6月,《人民日報》刊發省委書記盧展工《用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一文,一場“潤物細無聲”的思想解放大討論就此展開。
《河南日報》隨之推出的“九論十八談”,一時洛陽紙貴,為何?談的深刻,談的真實。談論什么?主旨就是以領導方式轉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促進中原經濟區建設。書記點題,媒體破題,市地和行業紛紛解題。
當人們對縱橫捭闔、跌宕起伏、立意高遠的“何平”政論大呼過癮解渴時,還更多感到的是,其針砭時弊、切中要害,突出的是務實,叫響的是務實。
“一文九論十八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次生動實踐,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有效載體,是思想解放大討論的一個創新形式,是學習型政黨建設的一個有益嘗試 ,是推進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一個有力舉措,是創先爭優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帶來的這場悄無聲息的轉變,為建設中原經濟區進行了一次充分的思想動員和精神準備。
前三季度河南大幅增長和飄紅的指標,印證的是務實發展的巨大威力。最新一期的《福布斯》分析認為,中部城市集群的商業價值和投資價值加速凸顯,“中原經濟區”等中部崛起戰略的效應顯現。
8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頭題文章用“河南務實發展靜悄悄”來描述他們眼中的河南發展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當不動搖、不懈怠、不刮風、不呼隆、不折騰已成為河南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和行動時,一個嶄新的“務實河南”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地走入人們的視野。
這樣的形象是河南多年孜孜以求的。
這樣的形象是建設中原經濟區必須的。
倡樹清風正氣 點亮精神之燭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
“領導干部要把官帽子看得輕一點,把為民負責看得重一點。我們要常常捫心自問,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先、以人民為重、對人民負責?”
“當好領導干部講起來很復雜,其實也很簡單,兩件事做好就行。一個是把風氣搞得正一點,一個是把工作做得實一點!”
“風正才能氣順。建設中原經濟區,不僅要看資源、區位、人口等因素,更要看社會風氣、法治環境、政府效能,看黨員干部是否真正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否勤政廉政、公道正派。”
省委書記盧展工在調研時、在大會上反復強調的這些話,句句語重心長、發人深思。
省委提出,要堅持“五重五不簡單”的選人用人標準,注意選拔那些作風扎實、工作踏實、注重實效、干事干凈的干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時刻牢記為民宗旨,做到責隨職走、心隨責走,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原經濟區建設營造好的環境、好的氛圍、好的風氣。
在文明進程中,精神的力量,永遠扮演著神奇的角色。省委書記盧展工一直在不斷思索、挖掘建設中原經濟區的精神命題。
2010年、2011年,連續兩年全國“兩會”,盧展工都與進京務工的河南老鄉親切座談,他在感知河南人在外創業艱辛和成就的同時,也在頻頻點亮河南人民的精神之燭。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情,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三平精神”,盧展工凝練概括出河南人身上蘊藏的寶貴精神。“普普通通、踏踏實實、不畏艱險、俠肝義膽、包容寬厚、忍辱負重、自尊自強、能拼會贏”,盧展工深刻總結了河南人的八種感人形象。
一個個飽含頌揚之情的評價,讓中原兒女重新審視自身的存在,重新撿拾自身的可貴,梳理這些熟悉而快要淡忘的潛質。
這一切,就為開掘建設中原經濟區的力量之源。這一切,就為凝成創造中原大業的滾滾熱流。
2010年隆冬時節,因慰問走進的一個小村,省委書記的手又在不經意間握住了一位豫北老人粗糙的手。這一握,牽出了老人用一輩子寫就的不平凡往事;這一握,觸摸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急需弘揚和深刻踐行的偉大精神。李文祥老人從戰爭年代走到新中國,走到今天,八十載滄桑歲月,他的每一次進退和抉擇,每一次放棄和堅守,都令人唏噓感嘆。
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以李文祥為代表的、中原沃土層出不窮的時代楷模砥礪出的“三平”精神,豐富著中原文化的典范,涵養著炎黃子孫的精神。
讓我們繼續仰望禮贊河南人民鑄就的精神豐碑,讓我們繼續秉持弘揚“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理想“藍光”,在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新征程中不斷續寫富民強省新傳奇。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