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作為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一號工程,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是河南省實施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的關鍵一子。
本期《頂好河南上新了》特邀頂端創作者、河南省科學院首屆博士研究生、河南省科創團工委委員楊少丹,帶領大家“打卡”河南省科學院,見證河南八大產業創新成就。同時,現場連線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遠大,共同探討河南科創新未來。
頂層構架,全力保障科創新動能
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揭牌儀式的舉行,標志著建院60余載的河南省科學院重獲新生,真正成為全省創新發展的前沿陣地。
一年多來,河南省科學院和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融合發展,重建重振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這里已成為河南打造國家創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的“強磁場”。
楊少丹介紹,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既要有“名”又要有“實”:“名”就是要爭創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而“實”就是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河南在全國率先而為,成立了科技創新委員會,由省委書記、省長擔綱全局統籌全省科技創新工作。”楊少丹介紹。具體來看,一號工程就是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此外還有重構重塑省實驗室體系、打造鄭大和河大雙航母、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等重要舉措。
2022年,河南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了1萬家,同比增長29.6%,科技型中小企業也達到2.2萬家,總量居中西部首位。
有科研成果還要能夠真正轉化,為此河南2022年成立36家省中試基地、25家省產業研究院。2022年河南省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了千億元大關,財政科技支出達411億元。
河南的科技創新迎來了春天。
重建重振省科學院,有哪些亮點?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學院的一年多以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么重建重振后的科學院有哪些亮點?
“河南省科學院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始建于1958年,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起起伏伏跌宕命運,2021年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楊少丹說。
重建重振后的省科學院是什么樣的?有5個關鍵詞可以來描述它。
一是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實體。“它是一個做科研的地方,但它不只是做科研的地方,還要是一個平臺,因此第二個關鍵詞是具有國際視野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楊少丹介紹,這里不僅要匯聚全省的創新資源,還要吸引全球的創新要素匯聚河南。
如何打造這樣的平臺?需要關鍵的“三根支柱”,這就引出了另外3個關鍵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研發機構、集聚一流創新團隊的人才中心、融合推進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
其中,三位一體的創新高峰是指把省科學院重振重建、中原科技城建設、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三合一”融合推進。“如果把負責科技研發的省科學院比喻為‘天’,中原科技城就是承載研發的‘地’,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就是負責開展成果轉化、鏈接‘天’‘地’的橋梁。”楊少丹打了個生動的比喻。
圍繞河南省科學院的發展,河南省出臺了6個系列文件。
其中《河南省科學院章程》規定了河南省科學院以PI(PrincipleInvestigator,譯為:首席研究員、學術領頭人、首席科學家)為核心,賦予PI決定性決定權;由院長聘任PI或者委托所長聘任PI,院長與PI之間實行合同管理;對基礎研究實行經費穩定支持、長周期評估。
楊少丹說,2022年,河南省科學院已經引進徐紅星院士為新任院長。河南籍院士李賀軍的團隊也落戶河南。目前,省科學院已有23個國家級的人才團隊“加盟”,還招聘了100多位優秀的博士和博士后。
“河南省科學院還和省內外著名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023年的招生規模預計將達500多人。我是河南省科學院首屆博士研究生。”楊少丹說。
8大產業看創新河南
作為河南人,你了解河南的先進創新成果嗎?河南省科學院創新發展展廳,從8大產業領域展示了河南省的代表性創新成果。
1.新材料產業
河南作為原材料大省,形成了較為集中和相對完善的產業鏈、創新鏈和產品鏈,在多個新材料領域都做到了全國或全球第一。例如,中國人造金剛石單晶產量占全球95%,而河南的產量占全國80%。如今,金剛石從以前的工業領域,已經拓展到了珠寶領域,未來還將在全新一代半導體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2.電子信息產業
河南省正在圍繞電子信息產業構建產業公共支撐服務體系,未來將培育新增長點,打造萬億級產業和集群。例如,漢威電子是國內最早從事氣體傳感器研究、生產的廠家之一,為國內領先的氣體傳感器、氣體檢測儀器儀表專業生產企業。
3.光電產業
河南省光電產業在我國航天、軍工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在這個領域,河南擁有眾多優秀代表。例如仕佳光子打破國外壟斷,研發了國內首款PLC光分路器芯片,全球市場占有率50%;中光學集團的多款棱鏡產品全球市占率第一;中航光電的光電連接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40%……
4.先進裝備領域
中鐵裝備打破國外隧道掘進技術壁壘,研制出世界最大斷面硬巖掘進機、世界最小直經硬巖TBM、世界首臺馬蹄形盾構機等一系列新產品,市場占有率連續10年國內第一,產銷量連續5年世界第一,成為國內出口海外盾構機第一品牌。
5.高壓電氣領域
河南處于全國電網樞紐地位,既是電力能源大省,也是電氣裝備制造大省。2020年河南省裝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萬億元,居全國第5位。
許繼集團研發的高壓直流輸電換流閥系列輸配電設備,應用于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工程,并創造18項“世界第一”。平高集團研制的智能高壓開關設備,填補了我國在高壓智能開關設備方面的空白,占領了世界開關領域制高點。
6.新能源領域
河南省在新能源與汽車領域已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典型產品包括新能源汽車整車、動力與燃料電池、高性能驅動電機、電氣控制系統、減震、水泵等核心零部件。新能源客車生產企業以宇通客車為代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先發展,產銷量長期穩居全國及世界首位,市場占有率已超過25%。
7.生物醫藥產業
生物醫藥產業是世界公認的21世紀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河南省現有生物醫藥領域生產研發類企業2600多家,產值規模超3000億元,居全國第5位。疫情期間,鄭州大學教授常俊標作為發明人領銜研發的抗擊新冠藥物“阿茲夫定”正式上市,這是河南本土首款1.1類創新藥,在河南省創新藥研發領域開創了先河。
8.食品領域
河南是糧食大省、食品工業大省,是全國重要的食品生產和加工基地。河南已由“中國糧倉”逐漸成為“國人廚房”和“世界餐桌”。河南生產了全國二分之一的火腿腸、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饅頭、十分之七的餃子、五分之三的湯圓,就連航天員們在太空享受的美味佳肴背后也有河南食品企業的貢獻。
兩地連線
科技創新工作該咋做?讓“中國芯”走向世界,他給大家“打個樣”
在兩地連線環節,楊少丹向吳遠大提問:“能否結合您的個人工作經歷,談一談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如何開展?”
吳遠大表示,他在信息光電子領域已經從業20多年了,主要從事光電子芯片的研究和產業化工作,“最近10多年,我們一直在鶴壁做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一些成績,對我國光電子發展做出了一些貢獻。”2010年,仕佳光子正式成立,吳遠大帶著他的研發團隊從北京來到鶴壁,開始了他的鶴壁造“中國芯”事業。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實現了PLC光分路器芯片量產,之后,又相繼研制出10余種規格的AWG芯片。兩款芯片都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批量化生產,打破了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
在吳遠大看來,近年來,河南非常重視科技創新,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整體而言,河南與國內先進城市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在一些細分領域,如光電子領域,河南在全國科技創新方面已占領了高地。”
以需求為導向,企業、高校、研究所“手拉手”攻堅克難
“科技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層面也提出要‘構建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如何打造新型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在其中發揮作用?”楊少丹繼續發問。
對此,吳遠大表示,創新研究,一方面,以大學、研究所為主的基礎創新需要大力加強,但同時,也要重視以企業真正的需求為導向的、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真正圍繞需求做文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幾年,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到河南省的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際上有部分是向企業傾斜的。”吳遠大說,希望在關鍵共性(技術)方面,可以以企業為主導,與優勢科研院校、研究所結合,共同攻關。
作為企業,也要加大自己的研發投入,一些有能力的企業要加強基礎研究,特別是基礎應用的研究,為后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代表建議:將鶴壁納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今年全國兩會,吳遠大帶來了自己的建議——將鶴壁納入第二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鶴壁城市規模體量小,但綜合競爭力較強。”吳遠大說,2022年,鶴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五,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8.9%、比全省高2.4個百分點;數字經濟交易額達到110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比連續兩年全省第二,“京東鶴壁模式”“360鶴壁模式”向全省推廣應用。2021年5月,鶴壁成功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正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
除了曬“成績單”,鶴壁還有自身的“硬實力”。吳遠大介紹,鶴壁以建設鶴壁科創新城數字經濟核心區為引領,吸引了京東、阿里、華為等數字龍頭企業落地,同時,河南省科學院鶴壁分院揭牌成立。可以說,鶴壁已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產業鏈的積聚,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因此,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希望能更好地發揮鶴壁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基礎優勢,進一步推動鶴壁高質量發展。”
轉自:河南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