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記者從河南省科學綠化現場會上獲悉,全省造林工作持續推進,今年任務已完成六成。
統籌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河南省各地積極挖掘造林用地潛力,用好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山區困難地、農村“四旁”隙地、廢棄場礦、嚴格控制類土地等“六塊地”,由單純擴大森林面積向綠起來、美起來、富起來等多種功能效益轉變,夯實建設美麗河南的生態根基。
攻堅困難地讓山區綠起來
3月10日,位于淇縣廟口鎮的龜背嶺上,數不清的“魚鱗坑”,在藍天白云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淇縣縣委書記楊建強說:“在多石、少土、缺水的困難地上積極開展生態修復,這兩年我們已經科學綠化了5.8萬畝。”
放眼全省,經過多年持續綠化,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基本完成綠化,可用于造林的土地空間日趨狹小,各地積極挖掘造林用地潛力。
林州市今年計劃在困難地造林3.2萬畝,通過規范整地、管網先行、適地適樹、栽植科學、管護到位,提高造林質量。新密市持續推進北橫嶺困難地造林,在原有側柏林中,增加紅櫨、黃櫨、山桃、山杏等樹種,在四季常青的基礎上,實現“春花、夏綠、秋斑斕”。
省林業局生態建設修復處處長孔令省說,今年是河南省躋身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的第二年,我省加大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力度,山區生態林工程達到90.87萬畝。同時,要完成南陽石漠化治理40.41萬畝,確保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質安全。
“四旁”增綠讓鄉村美起來
隨著“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建設的全面實施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
通過拆墻透綠,蘭考縣先后完成了216個村的綠化美化,完成“一宅變四園”1.5萬戶,實現了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鶴壁市統籌推進森林圍村、果樹進村、街巷綠化等工程,打造了浚縣王馬湖、淇濱區肖橫嶺等一批科學綠化示范村。
借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河南省各地積極開展“四旁”增綠、圍村林建設,見縫插綠、增綠補綠。去年全省完成村莊綠化15.78萬畝,栽植各類樹木2030余萬株,有效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
“兩山”轉化讓百姓富起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通過科學綠化,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優質林果、木本油料等特色產業,探索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路徑。
光山縣通過實施“油茶+生態旅游”模式,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讓山區農民端上了“綠飯碗”、吃上了“生態飯”。
鶴壁市淇濱區白龍廟老龍腰周邊山區,探索“兩山”轉化路徑,結合地域特點,選擇種植白皮松、五角楓等鄉土樹種和扁桃、連翹等經濟樹種,營造“春花、夏果、秋彩、冬青”的景觀效果,培育山區林業產業,推進鄉村振興。
“把國土綠化與鄉村振興、城郊休閑觀光、農民增收等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增強人民群眾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的獲得感、幸福感。”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劉曉陽 通訊員 張曉強)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