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閑置已久的廢舊廠房存量土地資產,一邊是極具市場潛力的新興投資項目需求。如何讓兩者互補實現雙贏,達到“閑置存量”變“優質增量”的效果?
大河報·律媒團記者注意到,日前,鄭州市政府印發《鄭州市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目的是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
盤活存量資產,盤什么?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盤活方向將在存量物業、存量土地及存量基礎設施上重點發力。
此次鄭州盤活存量資產,盤什么,重點在哪些領域發力?按照方案,鄭州重點盤活方向主要在三大領域。
優質存量資產。重點盤活交通、水利、清潔能源、保障性租賃住房、水電氣熱等市政設施、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倉儲物流、旅游、新型基礎設施等存量規模較大、當前收益較好或增長潛力較大的基礎設施項目資產。統籌盤活綜合交通樞紐改造、工業企業退城進園等存量和改擴建有機結合的項目資產。
老舊、閑置存量資產。有序盤活老舊廠房、文化體育場館和土地等長期閑置但具有較大開發利用價值的項目資產。
國有企業存量資產。引導支持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多、建設任務重、負債率較高的國有企業,選擇適合的存量資產,包括開辦的酒店、餐飲、療養院等非主業資產,采取多種方式予以盤活。鼓勵民營企業根據實際情況,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積極盤活自身存量資產,將回收資金用于再投資,降低企業經營風險,促進持續健康發展。
盤活存量資產,怎么盤?
盤活存量資產最重要的是盤活方式,方案指出,鄭州優化存量資產盤活方式,重點支持的方式有7種。
規范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大力支持基礎設施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上市
有序開展資產證券化
積極推進產權規范交易
有效發揮國有企業帶動作用
探索促進盤活存量和改擴建有機結合
積極挖掘閑置低效資產價值
同時,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盤活存量資產,方式主要是兩種: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參與盤活國有存量資產。通過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人和專業運營管理方等,吸引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運營。對長期閑置但具有潛在開發利用價值的老舊廠房、文化體育場館和閑置土地等資產,可采取資產升級改造與定位轉型等方式,充分挖掘資產價值,吸引民間投資參與。
支持民間投資項目參與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在儲備、推送、申報基礎設施REITs時,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加快推進冷鏈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項目申報進度,盡快形成示范效應,增強民營企業參與信心。積極做好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提升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REITs試點的積極性,拿出優質項目參與試點,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實現輕資產運營,增強再投資能力。
盤活存量資產時間表確定
按照方案,盤活存量資產的時間表已落定。分為三個階段:調查摸底階段,2023年2月15日~28日;項目策劃階段,2023年3月1日~4月30日;全面推進階段,2023年5月1日起。
同時,實施該方案的牽頭單位、責任單位也已經明確。
對此,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生態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員左雯表示,在新形勢下,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將從以增量投資為主向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合理擴大有效投資。鄭州出臺的方案對盤活領域、盤活方式、企業主體、支持政策、推進時序做了詳細的部署安排,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提出了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健康發展與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這兩種資產盤活模式,鄭州要借此契機,加快發展基礎設施REITs試點,積極推動REITs項目申報、審核和上市等工作。
依法依規盤活,嚴防國有資產流失
方案明確,鄭州市完善存量資產盤活的各項支持政策。
對擬盤活的存量項目,依法依規完善規劃、用地、產權登記、土地分宗等手續,妥善解決土地使用等相關問題,加快手續辦理等工作;對符合存量資產盤活條件、納稅金額較大的重點項目,各級稅務機關做好服務和宣傳工作,指導企業依法依規納稅,在現行稅收政策框架下助力盤活存量資產。
在完善支持政策的同時,方案強調依法依規盤活存量資產。
嚴禁在盤活存量資產過程中新增地方隱形債務,嚴格落實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規定,做好財務審計、資產評估、決策審批等工作,要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產權交易所等公開透明渠道合理確定交易價格,嚴防國有資產流失。加強對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的管理,除按規定用于本項目職工安置、稅費繳納、債務償還等支出外,應確保主要用于項目建設,形成優質資產。
嚴格實行臺賬管理,按照存量資產隸屬關系,全面梳理各行業領域、各區縣(市)存量資產情況,重點篩選具備一定盤活條件的項目,建立盤活存量資產臺賬,實行動態管理。對納入臺賬的項目,積極有序開展盤活工作。對資產長期閑置、盤活工作不力的,市政府將采取約談、問責等方式,加大督促力度。
轉自:大河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