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從2008年開始,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在全省范圍內開展了百強鄉鎮的評選工作。今年,根據國家和省“十二五”及中原經濟區建設規劃綱要相關內容,以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從“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可持續發展”五個方面,選取了26個指標,對以往的鄉鎮評價體系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形成了新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
經過對全省鄉鎮的綜合測評,評選出安陽縣水冶鎮、偃師市城關鎮、鄭州市金水區廟李鎮、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輝縣市孟莊鎮、濟源市克井鎮、長垣縣魏莊鎮、滎陽市豫龍鎮、安陽縣銅冶鎮和鞏義市回郭鎮等100名百強鄉鎮。
■新聞分析
百強鄉鎮的“強”與“弱”
百強鄉鎮的分布情況如何?強在何處?下一步又該如何發展?就此,記者采訪了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負責人。
9市仍是百強鄉鎮核心區域
“從區位來看,百強鄉鎮延續了區位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省地方經濟社會調查隊負責人說,“百強鄉鎮大部分分布在工業基礎、交通、地理優勢明顯的地區,而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豫東南地區,則明顯偏少。”
全省除鶴壁市外,其他省轄市均有百強鄉鎮分布,進入百強鄉鎮數量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鄭州市33個、安陽市15個和洛陽市11個。
省地調隊的報告顯示,以鄭州市為中心,洛陽市為副中心的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新鄉、焦作、濟源、許昌、漯河等9市,有72個鄉鎮進入百強,相比上一次增加了2個,仍是產生百強鄉鎮的核心區域。
百強鄉鎮強在何處
報告顯示,我省百強鄉鎮具備平均耕地面積小,農業設施和服務網絡相對完善,鄉鎮企業發展良好,社會服務水平相對較高等特征。
“百強鄉鎮最突出的特征還是經濟實力強、居民收入水平高。”省地調隊負責人說。
他解釋說,百強鄉鎮的區域面積僅占全省鄉鎮總面積的3.9%,財政總收入卻占全省鄉鎮的31.7%,41個鄉鎮的財政收入超過億元,百強鄉鎮的人均財政收入更是全省鄉鎮平均水平的4.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619.9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55.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5.6%。
2011年百強鄉鎮的另一特點是產業集聚區模式初見成效。百強鄉鎮中76個鄉鎮有產業集聚區,其中47個是省重點支持的縣(市)重點產業集聚區。
此外,百強鄉鎮中平均每個鄉鎮擁有的圖書館、體育場、學校、衛生院數量,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不少,顯示出百強鄉鎮教育、醫療、文化建設等全面推進,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
用城鎮化提升鄉鎮發展能力
報告顯示,我省鄉鎮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即使百強鄉鎮中發展程度落差也很明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薄弱,社會保障事業需要加強,土地流轉存在制度障礙制約經濟發展等,都成為百強鄉鎮發展中的“弱項”。
百強鄉鎮該如何進一步發展?省地調隊負責人建議,除進一步推進鄉鎮擴權改革,大力發展社會管理,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外,關鍵是通過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提升發展能力。
他表示,城鎮化滯后是我省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癥結所在,不斷增強承接中心城市輻射和帶動鄉村發展的能力,不失為鄉鎮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經濟發達的縣(市)強化人口和產業集聚,提升發展水平,實現率先發展。中等發展水平縣(市)強化產業支撐,實現趕超發展。經濟欠發達縣要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實現跨越發展。
(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