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精神之渠是相通的


    作者:李亞楠    時間:2011-10-19





    長篇通訊《守望精神家園的太行人——紅旗渠精神當代傳奇》提煉、闡釋的“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斗不息”的當代紅旗渠精神,在愚公故里濟源市引發廣泛共鳴。大家認為這種精神也昭示和鞭策著濟源未來的發展,同這里正弘揚的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一脈相承。

    神話里,太行、王屋并稱;現實中,濟源和林州同樣山多水少,石厚土薄。上世紀60年代,緊跟著林州人開山鑿石的腳步,濟源人艱苦奮斗,10年間,愚公兒女鑿通66個隧洞,闖過80多處險山惡崖,跨越200多條河谷,終于在1975年建成一條120公里長的人工天河——引沁濟蟒渠。

    曾獲評“新愚公”的濟源市政協原主席李長會說,紅旗渠精神是新中國兒女對愚公移山精神的一種實踐、體現和延伸,他們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洋溢著英雄氣概和理想主義,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形勢下,總結當代紅旗渠精神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并予以傳承發揚,正當其時。

    如今,距1945年毛澤東發表《愚公移山》講話已過去了60多年。憑借愚公移山精神,濟源已從河南偏處一隅的小縣一躍成為省轄市,當初大山鎖道的窮鄉僻壤也成為河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相傳曾為愚公居住地的王屋鎮愚公村面貌大變:土坯房全成了磚瓦房,水泥路通到家門口,自來水流到鍋里頭,依靠農家樂旅游,有些農戶的年收入甚至超過10萬元。

    44歲的白素蘭在自己的“愚公一號人家”忙里忙外,招呼客人。她說:“不管哪種精神,都是要瞅準目標死命干,有那勁頭就能成事,沒那勁頭就成不了事。”

    富起來的愚公后代還需不需要“移山”?王屋鎮竹泉村村支書王健給出答案:要。王健的3個孩子都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在物質上他什么都不缺,但村里缺地、缺團結。3年前,當上村支書的王健,硬是克服重重困難,帶領村民削平了一座山頭,鋪到河道里,平整出800多畝土地,讓村民人均耕地從不到4分漲到了1畝多,有了發展,矛盾也迎刃而解。

    王健說,林州人開山鑿渠,我們平山造地,精神是一樣的。“不管愚公移山精神,還是紅旗渠精神,歸根結底就是靠實干為百姓解決問題,這是哪個時代都不會過時的。”

    相比以往,愚公家鄉雖然富了,但困難還有很多,怎么辦?“難而不懼,富而不惑”,王屋鎮黨委書記張嘯對這一提法頗為認同。為保護山區森林生態,王屋鎮因地制宜,發展旅游、養殖、種植等綠色產業,如今靠著土地流轉、高效農業,有些農戶一畝地的收入能達到5000元。

    “對王屋鎮來說,即使客觀上會增加我們發展的困難,也不能為了致富而不顧其他,毀壞生態,這就是我理解的難而不懼、富而不惑的精神內涵。”張嘯說。

    這也是濟源市發展的縮影。據濟源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和正新介紹,濟源市人均耕地面積僅0.8畝,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供給指標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如何解決這一難題?移山造地——讓工業出城,讓項目上山。

    濟源北部山區的孔山多年荒蕪,西部山區的虎嶺風化嚴重。幾年來,濟源市投入數億元,移走了孔山,鏟平了虎嶺,規劃建設出玉川和虎嶺兩個產業集聚區,整個區域可開發利用山坡地近3萬畝,可滿足濟源今后20年內工業發展用地的需要。如今,昔日的亂石荒坡已入駐多家龍頭企業,成為一條新型的環山工業長廊。濟源市委書記趙素萍說,濟源要大力弘揚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和當代紅旗渠精神,努力建設中原經濟區充滿活力的新興中心城市。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