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經濟“中報”與未來工作重點公布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8-02





      7月31日下午,河南省上半年抓經濟、促發展新聞發布會召開。會上,圍繞河南上半年經濟發展、財政運行、產業發展、科創進展等情況,有關廳局負責人進行了介紹。


      上半年生產總值3.13萬億元同比增長3.8%


      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馬健介紹,全省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蓄勢的發展態勢。


      上半年全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13萬億元、同比增長3.8%。推動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航空港區新型顯示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陸續落地,上半年全省10億元及以上在建項目年度投資同比增長24.8%。


      制定實施提振市場信心90條、進一步促進消費12條、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23條等系列政策措施,持續深化“萬人助萬企”活動,搭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推動政策實效“精準直達”微觀主體,上半年全省新設經營主體107.4萬戶、同比增長38.6%。


      上半年河南開展7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和28個千億級產業鏈培育,制定實施物流拉動加快打造樞紐經濟優勢三年行動計劃,謀劃實施營商環境綜合配套改革,開展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航空貨運三年倍增行動,推進中歐班列“五統一”運行,上半年全省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9.7%、9.4%。


      舉辦2023全國工商聯主席高端峰會、全省文旅文創發展大會、豫港經貿合作交流會、“保險資管河南行”等活動,上半年全省實際到位省外資金同比增長7.4%。


      河南省科學院研發實體31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


      高質量推進環省科學院創新生態圈的建設進展情況如何?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銳進行了介紹。


      重建后的省科學院組建15家研究所,全院研發實體達到31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賦予首席科學家的技術路線決定權,建立以首席科學家、首席工程師、項目負責人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組織管理制度,共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37人,其中兩院院士7人。


      省科學院牽頭組建墨子實驗室、黃淮實驗室兩家省實驗室,將省實驗室和河南省柔性電子產業技術研究院納入省科學院體系,揭牌運行省科學院鶴壁分院、省科學院濟源先進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科大數研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


      先后引進設立了哈工大鄭州研究院、北理工鄭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級研發機構,相繼引進了華為、浪潮、海康威視、龍芯中科、京東科技、華潤數科等頭部企業研發中心。


      將組建盟會叢林,圍繞7個集群分別組建產業聯盟


      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建濤介紹,超硬材料產業鏈“1+5”三年行動方案已經印發實施,新能源汽車等5條產業鏈三年行動方案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


      重點產業鏈培養工作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下一步,河南將完成頂層設計,力爭8月底前各產業鏈三年行動方案和細分領域攻堅方案全部出臺。組建盟會叢林,圍繞7個集群分別組建產業聯盟,實行實體化運作,同時健全各產業鏈及細分行業協會組織。開展集群競賽,出臺《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評價辦法》,扎實推進國家和省級集群培育工作。


      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費全發介紹,將購買汽車和家電、發放消費券補貼政策延續到年底,引導各地圍繞夏日消費、美食消費、大宗消費等主題,策劃舉辦促消費活動1000場以上。


      打造高品質消費新地標,升級改造一批步行街和特色商業街區,開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創建,再認定一批省級品牌消費集聚區,打造高質量消費供給體系,持續改善消費條件。


      這6個城市促消費做得好省財政獎勵4500萬元


      會上,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蔡令帥對全省財政運行情況進行了介紹。


      今年以來河南省財政收入韌性“強”,上半年全省財政總收入4070.3億元,增長23.9%。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62.2億元,增長12.7%。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812.6億元,增長1.4%。全省地方稅收收入1645.8億元,增長19.8%。


      撥付4500萬元對2022年度促消費綜合考評前6名的鄭州、洛陽、南陽等市予以獎勵,進一步調動地方政府擴內需促消費積極性。


      上半年,中央累計下達河南一般公共預算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含稅收返還)5439.8億元,其中中央下達河南疫情防控財力補助94.5億元,居全國第一。


      繼續落實延續實施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優惠政策,1~4月全省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153.7億元。


      轉自:頂端新聞·河南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