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科創“戰報”出爐:連續7年研發經費增速超10%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11-17





      11月15日,“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河南實踐”系列主題第三場新聞發布會正式召開。


      近年來,我省創新發展取得了哪些成績?如何進一步科教興省,打造科技強省、人才強省?會上,相關部門負責人進行了詳細介紹。


      河南省科學院人才總量躍居全國省級科學院第一方陣


      河南省科學院副院長高正龍介紹,截至今年10月底,河南省科學院共引進80位高層次人才擔任首席科學家、特聘研究員,其中兩院院士和外籍院士12人、國家級人才35人,新招引博士、博士后近400人,人才總量躍居全國省級科學院第一方陣。


      先后組建了量子技術、集成電路、激光制造、半導體、新型顯示、先進陶瓷、生物醫學等21家研究所,牽頭組建了墨子、黃淮、人工智能大數據、超硬材料等省實驗室(產業研究院)。與中科院、中科曙光等強化合作,開展智能超算、環形正負電子對撞和引力波天文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在中原科技城打造中原量子谷,已入駐量子材料與物理研究所等一批科研創新平臺和國科量子、國盾量子、國耀量子、長江量子等一批全國頂尖的量子企業及其科研團隊;在鄭州高新區圍繞新材料,布局了材料研究所、碳基復合材料研究院、先進陶瓷材料研究所和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等高能級研究機構,并建設了近3萬平方米的中試基地,吸引了西北工業大學李賀軍院士團隊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逐步落地;在金水區金科智匯谷建設了2萬平方米的化學化工創新與中試基地;在航空港區引進中科大科研團隊組建了智慧創制研究所,近3萬平方米的科研與中試基地正在建設中;聚焦美妝產業,與洛陽瀍河區合作共建了河南省科學院(洛陽)科創園(中原美谷);聚焦精細化工與環保新材料領域,與焦作市共建河南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累計孵化科技型企業38家、轉化科技成果30余項。


      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018億元,同比增長22%。根據國家統計局、科技部、財政部今年9月發布的統計公報,我省2022年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143.26億元,增速12.2%,連續7年增速超10%。


      河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張銳介紹,依托省科學院創新平臺建設研發實體39家,總數居全國省級科學院首位。市場化運營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河南省技術交易市場以及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洛陽分中心、周口分中心相繼揭牌。


      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取得突破,國家超算互聯網核心節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中入列13家,由河南師范大學牽頭建設的抗病毒性傳染病創新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實現了我省高等院校牽頭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零的突破。5家工程研究中心納入國家新的管理序列,新增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我省國家級創新平臺達到171家。信陽、許昌高新區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同時,建設省實驗室16家、產業技術研究院4家、中試基地36家。


      啟動實施19項省重大科技專項、203項省重點研發專項,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帶動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如,宇通公司突破了高效高密度電機系統、高集成度動力傳動系統等5項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電動商用車的大批量推廣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突破了焊接工藝工程化應用難題,高品質冷軋鈦帶卷產品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截至目前,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四有”(有研發機構、有研發人員、有研發經費、有產學研合作)覆蓋率達56.19%。依托龍頭企業建設28家創新聯合體,“瞪羚”企業達454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2.6萬家,總數位居全國第6位。


      有1503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河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刁玉華介紹,支持引導高等學校積極參與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農谷建設,為我省搭建“三足鼎立”科技創新大格局做貢獻,同時深度參與我省立項建設的16家河南省實驗室,努力構建科技創新戰略力量。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有1503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17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李蓬、張鎖江、王耀獻、戴玉強、于魁智、夏元清等具有深厚專業功底和豐富管理經驗的行業領軍人才先后受聘擔任河南高校校長(院長),為河南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青年人才競爭力提升明顯,鄭州大學徐明亮教授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首批省自然科學基金杰青、優青項目中,26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81人獲批國家級項目資助。


      轉自:頂端新聞·河南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