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修訂版《河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以下簡稱“預案”),對組織指揮體系、災害預警措施、災情信息管理、救助應急響應啟動條件和相應措施進行了明確,并要求縣(市、區)應急局要在2小時內將本轄區發生的突發性自然災害的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向上一級應急部門報告,最大限度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創新設立救災工作組 健全省級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
“結合我省災害發生新特點和機構改革后部門職能職責變化,省應急廳牽頭對2016版《河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進行了修訂,創新設立救災工作組,優化應急響應機制措施,加強響應協同銜接,進一步健全了省級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據省應急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全球氣候異常的大背景下,近年來河南自然災害呈現極端災害不斷增多、災害形式更加多樣、災害后果日趨嚴重等一些新特點,預案的修訂能夠進一步適應全省自然災害和新時代救災工作的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充分發揮應急預案在應對處置重特大自然災害中的重要指引性作用,更好滿足受災群眾對救助的期待和需求。
明確組織指揮體系 突發性自然災害2小時內上報
根據預案,按照各部門職能和擔負任務組建綜合協調、災情管理、生活救助、物資保障、救災捐贈、安全維穩、醫療防疫、新聞宣傳、倒房重建在內的9個工作組。其中省減災委員會為河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負責組織領導全省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重大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救助工作。省減災委各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自然災害救助相關工作。省減災委辦公室設在省應急廳,承擔省減災委日常工作,主要負責與相關涉災部門、地方的溝通聯絡,組織開展災情會商、核查評估等工作,協調落實救災救助相關事項。
為加強和規范災情信息統計上報,預案要求,縣(市、區)應急局要在災害發生后2小時內向本級政府和所在省轄市(示范區)應急局報告;省轄市應急局在接報災情信息2小時內進行審核、匯總,并向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應急部門報告。特別重大、重大自然災害災情穩定前,各級應急部門執行災情24小時零報告制度,并逐級上報。
實事求是發布災害信息分級啟動應急響應
針對發生的自然災害,預案要求信息發布要堅持實事求是、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原則。信息發布形式包括授權發布、組織報道、接受媒體采訪、舉行新聞發布會等。災情穩定前,受災地區(縣)級以上減災委或應急管理部門及時向社會滾動發布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以及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動態等;災情穩定后,及時評估、核定并按有關規定發布自然災害損失情況。
根據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河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分為一、二、三、四級。救災應急工作結束后,由省減災委辦公室提出建議,按照啟動響應的審批程序終止響應。
優化應急響應機制 增設響應協同銜接
據介紹,預案主要修訂的內容包括完善自然災害救助組織指揮體系、建立救災工作組機制、優化應急響應機制措施、加強響應協同銜接和強化災情信息報告五部分。
在完善自然災害救助組織指揮體系方面,預案明確省減災委為省政府的自然災害救助應急綜合協調機構,負責組織領導全省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協調開展重大和特別重大自然災害救助活動,同時,對部分省減災委成員單位名稱及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職責進行調整,確保科學性、合理性、實操性。此外,為充分發揮省減災委成員單位職能作用,在啟動省級應急響應后,視情設立分工不同的9個救災工作組,并對各工作組主要職責、牽頭單位、成員單位進行了細化規定。
在優化應急響應機制措施上,預案優化調整了響應啟動程序,細化完善了響應措施,對各減災委成員單位參與機制和具體職責分工進行了調整,并增設“響應升級”,即災情擴大達到更高級別的響應條件時,可依照相應響應程序提升響應等級。與此同時,為進一步加強省級和地方救助應急預案協同銜接,預案增設“響應協同銜接”,規定啟動省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的相關地區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級別應與省級響應級別協同銜接。
為加強和規范災情信息統計上報,修訂后的預案明確,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后,各級相關單位要按照責任、時限、程序、標準等報送災情信息,特別強調因災死亡失蹤人員信息要按照“先報后核”的原則,避免遲報漏報。
“我省現行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于2016年編制,原預案在組織指揮體系、響應機制措施等方面與當前應急救災形勢任務出現了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參與修訂預案的省應急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修訂后的預案建立健全了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有利于更加迅速、有序、高效處置自然災害事件。下一步,省應急廳將根據新修訂的《河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細化完善應急預案框架下的具體救助實施方案,及時組織桌面推演和實戰演練,確保重大災害應對有力有序。(孟媛)
轉自:河南政府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