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5年風云激蕩。1978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僅有419.5億斤。從2017年開始,河南糧食總產量連續7年超過1300億斤,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農產品加工業成為全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河南加速從“中原糧倉”、產糧大省邁向農業強省。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
糧食生產離不開土地。
1978年,我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種什么、怎么種,承包戶說了算。
“聽父輩講,改革開放初期,我家承包了4畝多地,小麥畝產很快提高到300公斤。”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劉天華,還記得小時候家里種地的情景。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土地流轉和土地托管為破解“誰來種地”提供了解決路徑。至此,劉天華有了新身份——周口市天華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
從傳統的農民變身為高素質農民,劉天華聯合2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托管了商水縣4個鄉鎮10個行政村的2.3萬多畝地,小麥平均畝產超過600公斤。
生產方式也在不斷“刷新”。過去澆地離不了鐵锨,收麥少不了鐮刀。現在需要澆地了,手機輕輕一點,水和肥就通過滴灌管滋養作物根部;麥熟一晌,2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南征北戰,全省8500萬畝小麥半個月左右即可顆粒歸倉。如今,全省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傳統農業正在向智慧現代農業加速轉變。
穩產量的背后,有改革開放釋放的巨大動能,也有地力的提升、科技的進步為基礎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今年種秋我又學了一招,第一次在‘品字’定苗中選用了寬窄行定苗技術,每畝種苗5000至7000株。”借助密植滴灌增產技術,劉天華種植的玉米畝產接近1000公斤。
河南積極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8330萬畝。2025年,全省糧食產能力爭跨上1400億斤新臺階。
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從農業大省到農業強省,關鍵的臺階是產業。“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河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著力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在延津縣,從一粒小麥到一袋面粉再到一塊面包,小麥“身價”翻了好幾番。當地利用“延津小麥”品牌,形成了以小麥為“頭雁”,以“專用粉—面條—速凍食品—烘焙食品”和“白酒—包裝—電商—物流”產業鏈為“兩翼”的糧食產業“雁陣”發展布局。
在正陽縣,花生深加工企業已達30家,花生特色小鎮和正陽渤海花生交易中心異軍突起,一二三產融合,將正陽花生做成了大產業。
河南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大文章,累計創建了7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了9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8個全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培育了4495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穩定牧原、雙匯、三全、思念等行業旗艦優勢的基礎上,又培育出蜜雪冰城、衛龍、千味央廚、金丹科技等一大批新銳企業,持續鞏固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省兩個萬億級產業之一的支柱地位,植物工廠、認養農業、AI農業等新業態百花齊放。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持續深入抓實抓好‘1716’工作,編制《加快建設農業強省規劃》,實施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等‘七大行動’,堅守‘一條底線’,打造大良田、大科創、大產業、大服務、大數據和大鄉建‘六大平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孫巍峰說。(劉曉波)
轉自: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