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口眾多、農業占比較重的傳統經濟大省,河南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肩負著“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歷史使命,要在巨大人口規模基礎上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高水平現代化,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十分關鍵。
誠然,一個時期以來,有些工業界人士和部分學者常常談“化”色變,對化學工業在河南的既有優勢以及現階段工業化進程中的地位作用有認識偏差。他們或過多地受尚未形成產業化規模的高技術、高收益行業的誘惑,或癡迷于尋租性招商引資活動,或沒有把握好節能減排力度節奏,過早排斥、排擠出了尚有一定優勢的傳統支柱產業。
對此,筆者認為,與其談“化”色變,不如把握趨勢,探索走化工產業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推進河南化學工業高質量發展。
新型工業化是推進轉型升級、發揮化工產業戰略支撐作用的必然選擇。縱觀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體的發展歷程,持續保持一定比重的制造業,努力提升其創新能力和質量效能,是確保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邁入發達經濟體的必經之路。
綜合各方面情況,河南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區域競爭壓力,與周邊其他幾個經濟發達省份相比,其制造業的支撐力量也相對偏弱。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直接的原因就是: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尚需時日;另一方面,出于認知和把控方面的原因,一些重要工業門類的體量下降、增量趨緩,尚未“立”即談“破”,導致原有的優勢產業提質發展不足。
河南有著良好的資源稟賦,地理位置承東啟西、連南貫北。東面接近需要大宗化工基礎原材料的沿海地區,西面聯通能源資源富集的西部省份,是全國發展石化原材料產業組合優勢最大的地區之一。經過多年的積累,石化產業支撐全省發展的地位作用依然突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更為河南化工高質量發展插上了翅膀。根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河南石油化工產業總量多年保持萬億元以上規模,居全國第6~7位,在全省也僅次于機械裝備產業而居第二位。所以,應對河南化工產業發展保持清醒認識,不要因一些困難或不利因素而失去信心。
新型工業化是捕捉戰略機遇、實現進階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動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協同發展,持續發揮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的賦能、引領、撬動作用,努力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這也為化學工業創新發展帶來了諸多新機遇。
目前,河南省正在圍繞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裝備、現代食品、現代輕紡、現代醫藥等7個領域加快培育28個重點產業鏈,持續強化科技創新硬實力,努力推進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前沿化方向延伸,從而為化學工業的提質、增量、擴容、轉型提供了新動力、帶來了新機遇,以及許多可以借鑒利用的技術和手段,有利于賦能化工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目前在河南,一些長期沒有破解的關鍵共性技術,如數字中試放大模擬技術等正醞釀突破,促進了微反應、過程強化等新技術應用;創造了電子化學品等許多新產品供給,豐富了產業鏈、供應鏈拓展的機會;帶動了化工園區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發展進程。
新型工業化為河南化工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區域協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個大循環”戰略提出以來,沿海地區“兩頭在外”和內地為沿海地區的國際化商品生產提供原材料供給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正在改變河南這樣內陸經濟大省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
基于此,河南化學工業必須持續深化對外開放,在關注產業技術前沿的同時,積極利用中原地區經濟樞紐的天然優勢,加強與山東、山西、河北等毗鄰省份的區域合作,形成“山河四省”的產業聯動,在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融合中努力增加高技術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提升產品經濟性。從促進“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角度看,這也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舉措。由于大多數化工產品的生產和消納都有一定的地域半徑,而單個企業和園區,即使竭盡全力推進產業鏈拓展和循環利用,也會因為范圍不經濟或者要素保障、環境容量約束和供應鏈方面的卡頓而受到束縛。所以,化工領域的“零碳”模式往往不是一個企業、一個園區甚至一個省份可以實現的,需要更大尺度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關聯才行,跨地域甚至跨省份的協同發展非常必要,“山河經濟”概念的提出和推進,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很好的途徑。(李政新 作者為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研究員、河南省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總顧問)
轉自:中國化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