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高新區增至51家 總數已提前達標2025年規劃“小目標”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1-12





      日前,省政府已批復依托洛陽伊濱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等7家開發區建設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至此,河南高新區增至51家,其中國家高新區9家,省級高新區42家。


      對照2025年規劃“小目標”,河南高新區總數已提前“達標”,國家高新區至少缺一席。下一步,應如何發力?


      省級高新區再“上新”


      據報道,此次獲批的7家省級高新區為——


      洛陽伊濱高新區:形成以智能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和科技服務為支柱的產業體系,集聚了中信重工、寧德時代等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的大型龍頭企業。


      開封汴東高新區:圍繞智能裝備、儲能炭新材料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以儲能新材料、智能裝備為主導的發展格局。


      沈丘高新區:圍繞鋼鐵、食品加工、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和聚酯網特色產業,大力發展“區中園、園中園”建設。


      商水高新區: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和節能環保為支柱的產業體系。


      新鄉紅旗高新區:注重創新創業孵化和創新生態環境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鹿邑高新區:依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效果明顯,初步培育出7個“區中園”和1個創客小鎮“智慧島”。


      平頂山石龍高新區:成立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中心,專職為園區內企業提供科技創新金融和科技金融政策指導等服務,創新創業氛圍突出。


      為什么是這7家?


      《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辦法》中明確,申請認定高新區要在基礎條件、產業優勢、創新體系等方面具備一定條件,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導產業產值占園區工業總產值比例不低于70%等。


      而看一個高新區是不是有競爭力、發展潛力大不大,關鍵是能不能把“高”和“新”兩篇文章做實做好,擇優引入企業和項目。


      在河南省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元亮看來,新晉級的7家省級高新區特色和優勢明顯,呈現出三大特點:


      第一,突出產業聚集,其中4家高新區涵蓋了鋼鐵、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等產業,有利于發揮資源集聚效應打造產業鏈條。


      第二,突出創新導向,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創新,模式、理念的創新也可納入。比如,鹿邑高新區依靠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這表明創新的范圍進一步擴大。


      第三,從整體來看,突出空間優化,區域分布相對均衡。


      國家高新區9家,中部地區排名僅次于湖北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新區建設,將其作為提升開發區創新發展能力、引領帶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數據可以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具體到經濟指標,“標兵”們表現搶眼:2023年前三季度,鄭州高新區GDP同比增長7.1%,增速分別高出全國1.9個百分點、全省3.3個百分點;平頂山高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0.4億元,同比增長10%……


      2021年,河南出臺了《關于加快改革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到2025年,全省高新區總數達50家,實現省轄市、濟源示范區全覆蓋,其中國家高新區達10家以上;高新區研究與開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以上。


      此次“擴軍”使得河南高新區增至51家,提前實現了總數“小目標”。但對照國家高新區“達10家以上”,河南還要再“加把勁兒”,至少要再新增一家。


      據統計,截至2023年11月,國家高新區總數達178家。其中,河南省國家高新區9家,數量位居全國第五位,落后于江蘇、廣東、山東、湖北;中部地區排名僅次于湖北,與湖南、江西持平,高于安徽、山西。


      如何沖刺創建國家高新區?


      2022年9月,科技部印發《“十四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規劃》,提出對符合條件、有優勢、有特色的省級高新區加快“以升促建”步伐。


      這也就是說,本次晉級的7家省級高新區將和其余35家省級高新區一起,成為國家高新區實力強勁、潛力巨大的“后備軍”。


      對比江蘇、廣東等先進省份,在國家高新區建設方面,河南如何彌補差距?


      王元亮認為,發展較好、具有沖刺潛力的高新區應該對自身產業優勢再聚焦再提升,全力打造產業地標名片,提高在全國高新區中的產業辨識度,集中優勢資源打造“重量級”特色產業集群。


      在營商環境方面,圍繞政策免申即享、告知承諾制等國家部署的營商環境優化重點領域,實現從“企業找政策”向“政策找企業”轉變。


      此外,全面落實園區運營、人事、薪酬等領域全面改革。“‘三化三制’改革激發了動力,釋放了活力,之后應進一步深化成效。”王元亮說。(記者 王丹)


      轉自:大河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